![]() 東南網6月5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徐錫思 林良標 文/圖)今天是世界環境日,泉州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18年度《泉州市環境質量狀況公報》,分為綜述、空氣、水、聲、固體等環境狀況,詳述了生態保護與建設、環境保護措施與行動,以及公眾參與情況。 從這份堪稱年度最詳細的“體檢”報告單看,去年全市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良好,市區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為94.8%,全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95.9%。主要河流及實際供水13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小流域水質穩中向好;山美水庫和惠女水庫總體均為Ⅲ類水質,水體均呈中營養狀態;近岸海域一、二類水質比例87.5%。 泉州在多措并舉強化管理的同時,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更強。其中,“勤查重罰”成為新常態:全市共計出動環境執法人員57985人次,檢查企業24547家次,立案處罰企業854家,累計罰款約7921萬元。環境監察能力進一步提升,實現對企業污染物排放24小時實時監控,嚴厲打擊環境自動監控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查處篡改偽造自動監控數據及自動監控設施不正常運行案件4起。 6座水質監測站 去年通過評審 2018年,泉州市區空氣質量持續保持優良水平,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達二級標準。全市11個縣(市、區)空氣質量排名依次為永春縣、德化縣、泉港區、鯉城區、安溪縣、石獅市、晉江市、惠安縣、豐澤區、南安市、洛江區。從全市降水pH均值看,石獅市區屬輕酸雨區,其余各地屬非酸雨區。 泉州市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平均為95.9%,較上年同期下降了0.3個百分點;山美水庫和惠女水庫的營養化,山美水庫的總氮仍劣于Ⅴ類水質標準,這個結果和平時的月報是一致的;泉州市納入省重點考核的52條小流域的59個監測斷面,Ⅴ類水質比例為15.3%(9個);近岸海域水質,泉州灣(晉江口)和泉州東部海區均未能達到功能區目標要求。 直面問題,完善監管。泉州建立健全了以自動監測為主、手工監測為輔的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體系,2018年全市6座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一次性通過生態環境部專家評審,成為全省首批全面完成建設并通過驗收的地級市。 生態保護與建設 均取得新成績 泉州持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年度實施22項上級改革任務和24項泉州市特色改革任務,組織開展“綠盾2018”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2018年12月15日永春縣被生態環境部授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稱號。 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8.7%,與上一年度持平;森林蓄積量為4017.7萬立方米,較上一年度增加219.6萬立方米;濕地保有量96172公頃,與上一年度持平;海洋保護區面積11520公頃,較上一年度增56公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7134公頃;新增礦山恢復治理面積228公頃;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總面積28067公頃,保護區生態環境總體良好。 聲音環境方面,泉州市區晝間聲環境功能區質量達標率為100%,與上年同期持平;夜間達標率為75%,較上年同期上升了12.5個百分點。晉江市區的數據反差較大:晝間達標率為100%,與上年同期持平;夜間(當天22:00到次日6:00)達標率為0%,較上年同期下降16.7個百分點。 超標出現在4類聲環境功能區,一般是指交通干線周邊區域:白天,泉州市區、惠安縣城和泉港區為二級(較好),晉江市區和石獅市區為三級(一般),其余地區均為一級(好);夜里,德化縣城為二級(較好),南安市區為三級(一般),泉州市區為四級(較差),石獅市區和泉港區為五級(差),其余地區為一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