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暢景美 奏響綠色發展旋律 翔安區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細長的九溪猶如一條蜿蜒向前的長龍。通訊員 朱毅力 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曉青 通訊員 余慶東)湛藍的天空下,九溪猶如一條蜿蜒向前的長龍,在郁郁蔥蔥的青草地里時隱時現。這條奔流了千百年的溪水,就是翔安人的“母親河”。曾經,因企業廢水亂排等因素,導致九溪溪邊人煙稀少。隨著小流域整治成效的顯現,如今,九溪流域周邊成為廈門翔安新的網紅拍照點。 這樣的變化離不開“河長制”這一水資源管理制度,還折射出翔安區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大力開展安全生態水系、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的決心和行動力。據悉,目前翔安區已全面完成東溪金柄溪、九溪蓮溪、內田溪等河段共計12公里的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建成塘頭、內頭等4個流域生態景觀工程,浯溪、九溪、東溪、龍東溪流域規劃設計方案也基本完成,基本實現“河暢、水清、岸綠、安全、生態”的目標。 小流域水質明顯改善 浯溪位于翔安區馬巷鎮東南側,東接翔安污水廠出水口,經蔡浦村東側向西流入東坑灣,全長超1.8公里。如今,這里建起了浯溪濕地公園,還成為水質穩定的治理“樣板工程”。 溪流能保持得這么美,是因為“有專人負責、有監測設施、有考核辦法、有長效機制”。為切實強化河(湖)長履行職責,扎實推進河湖綜合治理,進一步帶動全民治水,接受社會監督,翔安每條小流域的堤岸上,都豎起了一塊塊醒目的“河長制公示牌”。按照要求,各鎮街雙河長、河段長每周至少需要巡河一次。不僅如此,他們還會同區委效能督查辦成立工作督查組,每周分成三個小組對轄區河湖開展明察暗訪、效能督查。 從最新的數據來看:5月20日至26日,各鎮(街)雙河長巡河10人次,河段長巡河46人次,共計56人次。 嚴格的巡查機制能帶來實效。據悉,自《水污染防治法》頒布實施以來,翔安區地表水重點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8年度省控溪邊后監測點5次監測全部達標,其中3次達到地表水Ⅴ類水,兩次達到地表水Ⅳ類水,較2017年提升40個百分點。2019年1月—4月水質穩定在Ⅳ類,優于水環境功能區標準。 生態環境優化提升 水污染防治工作開展以來,翔安轄區內溪水的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功能也得到了修復。記者了解到,去年翔安區全力開展流域兩側500米范圍內規模化家禽養殖和全區牛蛙養殖清退。截至去年7月底,全區完成清退家禽養殖161戶、牛蛙養殖849場,徹底切斷養殖業對水環境的污染。 “我們周末經常帶孩子回來溪邊走走,騎行、拍照、散步都不錯。”不少在外工作的居民,都喜歡曬曬家門口的溪流美景。據了解,近年來,翔安區結合流域周邊自然生態管理,建設了濕地水塘、親水平臺、景觀水岸、人行步道、自行車道等配套設施,形成可騎行、可步行、可親水、可觀景的游覽路徑。按照計劃,2019年底,翔安將完成安全生態水系建設69.658公里。 促進產業有機融合 水清、景美還不夠,能否促進群眾增收才是硬道理。為此,翔安區依托流域周邊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進一步促進“種、養、加、休閑”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協會+企業+合作社+中介+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將生產、加工、服務三產有機融合。 其中,翔安重點推進香山農業公園建設,初步串成休閑農業區域觀光網,年游客接待人數超過5萬人,有效拓展了群眾增收渠道;此外,同步推進中廈現代化種苗、榮杰園臺灣水果觀光園等第二批12個現代都市農業項目,涵蓋種植業、種苗業、加工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等領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