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18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俞靚 通訊員 陳穎 佘曉霞)4月,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組織的藍色海灣整治項目競爭性評審中,莆田市從全國20個城市中脫穎而出,順利通過評審,獲得3億元中央財政項目補助支持。 莆田市的藍色海灣整治項目,主要包括實施木蘭溪入海口及媽祖城海岸帶的生態修復和保護這兩個子項目。其中,媽祖城子項目所屬的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已完成了對非法采砂場、成品油走私、海邊垃圾的有效整治,為莆田市的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打開“清新”局面,也為打造藍色海灣的莆田樣本邁出基礎性的一步。 成立小組,分階段穩步推行 媽祖城海岸帶的生態修復和保護項目主要位于湄洲灣北岸,緊鄰文甲碼頭,涉及的海岸帶區域包括媽祖閣段、媽祖城段和女兒灣段。 2015年,國家海洋局印發了《國家海洋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5—2020年)》,將“加強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明確了以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為帶動,圍繞濕地、岸灘、海灣、海島、河口、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重點實施“南紅北柳”濕地修復、“銀色海灘”岸灘整治、“藍色海灣”綜合治理和“生態海島”保護修復等工程,有效恢復受損海洋生態系統。 莆田市政府從行政區劃、區域建設規劃、政府財力物力支撐等方面入手,致力于打造“生態和諧美麗”的藍色海灣。今年6月,莆田市政府成立以副市長為組長的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莆田市海岸帶綜合管理聯席會議制度,由分管副市長擔任召集人,協調和解決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督促指導各地各部門落實海岸帶保護與利用各項工作,扎實推進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 在北岸經濟開發區,城市垃圾、生活污水和養殖污水等污染物任意排放,導致濱海濕地污染加劇;不恰當的圍墾會導致壩內港口的廢棄、壩外港口的淤積、天然海水養殖基地被占用,濱海濕地退化,海岸帶生態系統極其脆弱。加上近年來受臺風、風暴潮等災害頻發影響,以及非法挖砂、采砂以及其他各種不規范開發利用等人為破壞活動的長期積累,沿海沙質岸線受到損害。這樣的結果是大部分的濱海沙灘自然景觀破損嚴重,如果得不到及時修復,“藍色海灣”將無從談起。 莆田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媽祖城海岸帶的生態修復和保護計劃分兩年穩步推進,項目建設包含媽祖城海堤加固、生態化修復、媽祖城內灣退養還灘、海堤外側退養復灘、媽祖閣南側海域自然岸線修復、媽祖城一中淺灘濕地打造、女兒灣海岸帶生態修復、自然岸線修復等。項目總投資50593.84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獎勵21530.04萬元、政府配套29063.80萬元。2019年一期項目投資15384.33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獎勵10106.06萬元、政府配套5278.27萬元。 目前,項目已先期啟動部分清障、整治和摸排工作,完成灘涂養殖摸排和補償標準的確定,清理養殖面積約8公頃等,其他各項相關工作也在扎實推進中。 前期治理,開海岸清新局面 北岸經濟開發區的海灣整治前期工作,主要涉及對非法采砂場、成品油走私、海邊垃圾等方面的整治。 山亭鎮利山社區分布有四個砂場,媽祖閣段自然岸線受其影響,長期被采砂場侵占,周邊山體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這些砂場總占地面積近30畝,多數經營時間在10年以上。山亭鎮副鎮長林伯高介紹:“這一帶的土地性質原本多是灘涂、采礦用地。很長一段時間里,砂場利用船舶從外區域運入資源,囤積后出售,對原有的土地造成了破壞。”因此,取締采砂場,退場還灘,重塑濱海自然岸線,保護岸灘生態環境,迫在眉睫。 今年1月,山亭鎮與北岸經濟開發區海漁局、國土分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徹底拆除砂場違建建筑物,砂場經營人員、物品、作業機械也被要求全部搬遷撤離。“接下來,我們打算在這30畝土地上種植防風林帶,恢復沿海岸線的生態。”林伯高說。 此外,由于山亭鎮多面靠海,給走私活動提供了便捷的海上交通。山亭鎮鎮長吳志棟告訴記者:“走私成品油經常漏油,對海邊的養殖、生態造成一定的污染。” 山亭鎮從自查摸排工作開展以來,共排查出走私風險點共10處(其中利山社區5處、東仙社區2處、山柄村3處)。為有效打擊轄區范圍內非法走私成品油,山亭鎮多次對轄區違章建筑及非法鋪設油罐(管)開展專項整治執法行動,截至今年3月底,所有違章建筑及非法鋪設油罐(管)基本整治到位。 在媽祖城海岸帶的女兒灣,原先可見岸灘垃圾任意堆放,來自過度養殖的海灣垃圾以及上游群眾的養殖泡沫聚集在此。 女兒灣的北岸,是山亭鎮的蔣山村,這里是莆田市紫菜重要種植地。蔣山村有200多家紫菜種植戶,紫菜種植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產業。蔣山村主任蔣玉火告訴記者:“我們這里的紫菜種植采用的是條簾結構布置,漲潮時,海上的垃圾回流,影響了紫菜的生長。” 隨著整治的進行,女兒灣一帶垃圾正在逐步地被清理,蔣山村的紫菜種植,越來越環保清潔。 規劃先行,藍色海灣可期 據莆田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媽祖城子項目的第一階段目標針對自然岸灘整治及修復5.2km、海岸帶生態修復2km、退養還灘123.3公頃(1851畝)、濕地生態修復面積5.48公頃;第二階段將目標放在海堤護岸加固、海堤生態化改造、退養復灘49.8公頃(747畝)等上,以實現媽祖城內灣納潮量明顯增加,內灣水體交換周期縮短,水質得到進一步改善。未來,陸源入海污染情況得到改善,有機質對海水污染引起的富營養化減輕。項目實施區域一、二類水質海域面積占比提升10%,湄洲島國家旅游度假區周邊水域水質明顯改善,海洋生物多樣性狀況繼續保持良好。 媽祖城海岸帶的生態修復和保護范圍,主要是自然岸線的修復與保護,這也是接下來海灣整治的工作重心。北岸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比如針對媽祖城段海岸帶現有的防護林帶缺失,僅有少量的木麻黃與灌木叢的現狀,我們已規劃補植木麻黃、相思樹、黃槿等抗鹽堿、抗風強的防風林帶,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強海堤生態防護功能。” 媽祖城海堤是媽祖城核心區的保護屏障,過去時常遭受臺風的正面襲擊,導致局部敞開涌浪長驅直入,波浪作用強烈,對海堤外護坡沖擊破壞力巨大。當地海洋與漁業部門相關負責人說:“接下來,我們也會著重加固媽祖城海堤。” 藍色海灣整治項目,是一個高起點的項目。莆田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規劃特別突出保護優先的原則,修復脆弱的濱海生態環境。通過設計嚴格的保護區、緩沖區來保護濕地動植物的自然環境,維持灘涂生態系統的完整,突出濱海濕地的自然特征。在對場地資源評價及整合的基礎上,優化生態系統,建構空間體系,以此實現對濕地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達到“綠色生態”與“藍色經濟”之間的平衡。 從藍圖中可以預見,湄洲灣海洋生態環境將得到有效改善,海洋功能區將得到有效維護,最終實現“水清、岸綠、灘凈、灣美、島麗”。 眼下,莆田市自然資源局正根據自然資源部專家評審意見修改實施方案,進一步完善實施方案及沙灘修復措施,同時將各類生態修復措施與減災功能提升有機結合,以體現項目的生態防災減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