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開展流域水質提升“碧水清源”專項行動 177個項目提升流域“顏值” 泉州網7月18日訊(記者 謝曦) 截污納管、生態修復……經過一年半的流域綜合整治,泉港的“母親河”——壩頭溪今年水質從Ⅴ類提升至Ⅳ類,重新煥發生機。類似這樣的“顏值”提升,正在泉州大地上悄然發生。在十余載近海治污的基礎上,為有效解決支流水系污染頑疾,自2013年以來,泉州不僅創新開展小流域“賽水質”活動,還通過實施跨境流域綜合整治三年行動和清新小流域提升工程,建立協同治污、精準治污新模式。 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為了攻堅達標流域保護和不達標流域治理,泉州近日啟動流域水質提升“碧水清源”專項行動,努力創造“水清、河暢、岸綠、生態”的泉州水環境,確保今年主要流域Ⅰ-Ⅲ類水質比例保持100%,國省控斷面水質達到考核要求,小流域Ⅰ-Ⅲ類水質比例達86.4%以上。 實施精準治理項目 促流域水質穩中有升 據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此次專項行動中,泉州以水質改善為目標,以不穩定、不達標流域為重點,策劃實施精準減排治理項目177項,年度計劃完成投資9.37億元。 根據要求,各地將全面落實“源頭管控、綜合施策”和“一河一策”的原則,強化流域水環境精細化治理,實現流域水質有效提升和管控。重點抓好補齊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短板、因地制宜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加強工業廢水治理和達標管控、著力解決養殖業污染、有效防控種植業污染、加大流域生態治理和修復等6大類13項任務,力爭年底前,基本完成各類工業污染源超標問題整治工作,所有工業污染源實現達標排放,大型規模養殖場實現糞污處理設施裝備全配套;到2020年年底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以上、實現現有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維管理全覆蓋,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完成不符合養殖規劃的網箱養殖清退工作。 水環境質量定期會商 資金獎補以水質改善為導向 為確保專項行動取得實效,在建立健全“有專人負責、有監測設施、有考核辦法、有長效機制”的河流管護機制基礎上,泉州著力在創新工作機制方面展開探索。 今年泉州建立了水環境質量定期會商機制,并成立領導小組,由市生態環境局會同市河長辦牽頭召集,市水利局、住建局、城管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及水質下降、水環境問題突出的流域河長參與,共同分析水質變化原因,研判變化趨勢,研究對策措施。 資金獎補方面,以往,流域獎補資金都是重點補整治項目,只要符合補助范圍的工程項目按時完工,即可獲得獎補資金。如今,泉州建立以水質改善為導向的資金獎懲辦法,充分發揮獎補資金的杠桿作用,推動各地加快形成小流域整治長效機制。 督導問效方面,各級河長辦將把“碧水清源”專項行動納入河長制年度考核和日常協調督導的重要內容。市生態環境局每季度組織開展流域整治專項督導,由水質定期會商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組成督導組,重點對水質超標及反彈的流域進行督導,并適時提請市政府對水質持續惡化的流域河長啟動約談、問責等程序,倒逼工作落實到“最后一公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