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市春耕生產一線見聞
蕉城洋中鎮北洋現代高優農業示范園里,春耕生產繁忙有序。(閩東日報記者 鄭霄 攝) 青山四野,清溪纏繞。2月27日,綿綿春雨中的蕉城洋中鎮北洋村,滿眼蔥蘢。 一大早,福建主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老總章詩陸與農友們便來到北洋現代高優農業示范園的種植基地。與往年春耕生產不同,今年下地干活,他們多了新“裝備”、添了新流程:戴口罩、測體溫、登記信息、逐個進場,每人包3畝地,分散作業、減少聚集。 “疫情防控,擺在第一位,不能放松!”章詩陸說。 據介紹,主播農業是全省城市副食品調控基地,在這片規劃1000多畝的示范園中已發展花菜、茄子、基地、草莓、百香果等蔬果基地560多畝。其中,200多畝蔬菜基地已成規模,每兩天采摘供應約10噸時令蔬菜,可持續供應1個月,成為疫情防控期間中心城區穩定的一個“菜籃子”。這些天,他們正搶抓農時新墾種60多畝蔬菜,位于蓮下村的50畝蔬菜基地也同步建設,提升供應量。 “這濕潤的天氣,下種后澆水都省了。再過50天花菜可以收獲,茄子40多天,小白菜35至40天,可采6個月……”瞅著新栽下的菜苗,章詩陸笑意連連。他告訴記者,公司還有自己專門的蔬菜種子研發和儲備,肥料供應與兩個有機肥廠家有戰略合作,春耕生產準備充足、全力推進。 坐落石后鄉當洋村的獼猴桃種植基地,同樣生產忙碌,爬上棚架的枝條冒著新芽、綻著綠意。這片獼猴桃基地共流轉山地1000畝,已種植500畝,其中300畝示范基地,200畝育苗基地。為發展獼猴桃這一特色產業,鄉政府還出臺相應補助措施,3年的管理費、桃苗費均由政府補助。目前,全鄉已有6個村共發展獼猴桃700多畝,同時不斷擴大種植面積,爭取近年達到3000畝規模,助力鄉村振興。 因地制宜,石后鄉還發展臺灣黃金百香果300多畝,鄉政府給予出苗和肥料每畝800元補助。兩果爭香、特色彰顯,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荒山,生機勃發。 人勤春來早,訂單來“敲門”。這幾天,在福鼎佳陽畬鄉蕉宕村,沙頭圣女果大棚負責人張文場忙并快樂著。2月27日上午,他和妻子正在地里采摘,響動的手機里傳來了前岐鎮林女士要20公斤圣女果的訂單。這是近期他收到的第120筆網絡訂單。 “今天發貨,明天上午送達,中午就能端上林女士的餐桌了。”張文場麻利地采摘、分揀、打包、寄送。因為村子毗鄰浙江蒼南,往年他家的圣女果批量銷往浙江,還有游客上門采摘,果園里熱熱鬧鬧的。受疫情影響,眼下他把市場轉向福鼎市區、前岐與佳陽集鎮,并在手機上拓展銷路。同時,抓緊農時,為2.3畝千玉甜瓜授粉,搶在搶在3月底采摘上市,通過“春提早、秋延后”提高效益,“搶”回損失。 陸上忙栽種,海上忙養殖,同樣是一幅繁忙的春耕備耕圖景:在佳陽安仁村竹甲鼻海域,養殖戶們整理網箱、清理海草、投放苗網與沙袋,為下個月投放魚苗做足準備;在霞浦溪南東安海域,養殖戶們則忙著喂養海參,海上養殖復產正有序恢復…… 你春耕生產,我田間服務。截至2月24日,全市派出技術人員577(人次)開展種植業技術服務指導,指導9個縣(市、區)從種子、蔬菜、食用菌、畜禽養殖、農產品質量監管等方面建立穩產保供機制。同時積極引導種植大戶、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開展互助合作有序下田、分時下地、分散干活、錯峰采收,強化個人防護,避免人員聚集,織密春耕生產防疫網。 防疫不松懈,春耕不誤時。據市農業農村局的數據顯示,作為我市春種主要糧食作物,截至目前,在田馬鈴薯面積16.61萬畝,與去年同期相比略高;全市備有雜交水稻種子15.08萬公斤,早稻播種時間在3月底至4月初,計劃播種面積1.5萬畝。“菜籃子”方面,全市冬春蔬菜種植面積45萬畝,預計產量48萬噸。目前,在田蔬菜面積12.39萬畝,預計產量14.16萬噸,全市還備有蔬菜種子24150公斤,各地正抓緊組織生產,確保市場有效供給。 與此同時,我市還做好農機購置補貼工作,通過推動農機購置補貼辦理窗口前移到鄉鎮或行政服務中心、推廣手機APP等方式,方便購機戶辦理補貼手續,減少審核環節,落實惠農政策。截止2月26日,全市共辦理補貼手續1353份,使用補貼資金223萬元,補貼機具1658臺,受益農戶1267,帶動農民投入615萬元,為春耕生產提供有力保障。(閩東日報記者 王志凌 鄭雨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