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雨萱 通訊員 詹國兵 發自南平延平區塔前鎮赤坑村) “老樂,今天運了幾車蔬菜出去?銷路還有啥困難?”15日,在南平市延平區塔前鎮赤坑村,駐村第一書記詹祖勝一大早就來到福瑞蔬菜專業合作社,向負責人樂勇貴了解蔬菜種植和銷售情況。看著剛采摘的新鮮蔬菜順利裝車運往城區,他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行走在赤坑村,清澈的溪水穿村而過,連片的現代化大棚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赤坑村能脫胎換骨,兩年前想都不敢想。”詹祖勝說,赤坑曾是鎮上出了名的養豬大村,全村年生豬存欄量10萬余頭,大量村民從事與生豬養殖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養豬雖讓一小部分人富了起來,卻影響了村里的生態環境。 2017年初,延平區針對畜禽養殖污染開展集中整治,赤坑村的豬欄全面拆除。“退養戶需要轉產轉業,區里又有一系列現代農業優惠政策配套,這是我們村難得的發展機遇期。”詹祖勝說,為了引導退養戶發展與生態環境相適宜的產業,村兩委確定了以綠色蔬菜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 村里引導退養戶抱團成立合作社,發展規模化農業。其中,樂勇貴等退養戶很快以每畝400斤干谷的價格,從農戶手中集中流轉土地,率先成立福瑞蔬菜專業合作社。同時,村里牽線搭橋,讓合作社與夏商集團等大型商超攜手,走訂單式銷售路子。“我們的新鮮蔬菜采摘后直供超市,不愁銷,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樂勇貴說,如今基地年產蔬菜2000余噸,產值達360多萬元。 在福瑞蔬菜基地,70多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中午12點,從基地下工準備回家的貧困戶陶建鳳告訴記者:“家里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顧,沒辦法外出務工。現在,我在家門口的蔬菜基地打工,一天能掙100多元,日子越過越好。” “我們通過‘企業+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輻射帶動貧困戶走上了產業脫貧道路。”詹祖勝說,經過兩年發展,村里200多名村民依托優良的資源稟賦,種植大棚蔬菜700畝、橘柚700畝、大棚花卉60多畝。這些特色產業持續發展,為村里12戶46名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實現了“造血式”扶貧。 從“賣生豬”到“賣生態”,赤坑村已蛻變為省內各大超市的蔬菜直采基地,2018年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村集體收入達到24.89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