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曉瑜制作春仔花。 東南網記者 鄒玒攝 東南網4月3日訊(本網記者 鄒玒 李奇)一根細細的鐵絲在手中彎彎繞繞,盤出形狀;拈著紅線的手指“變”成針。以鐵絲為定點,將線密密地“縫”在剪成花瓣狀的硬紙板上,插上竹簽,一朵在閩南頗受歡迎的春仔花就誕生了。 懷孕近9個月,洪曉瑜仍然喜歡在閑暇時做一些春仔花。洪曉瑜與她的表嫂洪麗娜是春仔花習俗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她的家里,春仔花至少傳承了四代。洪曉瑜的母親洪素珍、舅媽洪寶葉則是春仔花習俗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20年的春天因新冠肺炎疫情變得特別,廈門翔安洪厝的春仔花依然綻放不敗。在機械化越來越普遍的今天,春仔花在洪厝,仍然用最質樸的方式,在耳濡目染中傳承,在指尖翻飛中堅守。 “近期因為疫情,紅事取消,白事從簡。”洪曉瑜說,但在洪厝,春仔花像銘刻在血液中的記憶,春天做好的春仔花會在接下來的一年里有所收獲。“以往除了農歷七月外,其他月份春仔花都賣得不錯;待疫情結束,同往年一樣,會有不少閩南及臺灣地區的人前來學習、訂貨,春仔花像一顆種子,在共同的習俗中花開兩岸,傳承至今。” 一朵花 絲線纏繞幸福期許 用于結婚的春仔花。 受訪者供圖 “春”在閩南語中同“剩”字,象征富足有余,春又是生機勃勃、開枝散葉的季節,所以閩南人管這種用絲線一點點纏繞起來的頭花叫“春仔花”。 春仔花習俗是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洪厝,姑娘們編春仔花的手藝,代代相傳。據考明嘉靖年間,洪厝村在京任刑部右侍郎的洪朝選回故里祭祖,發現凡祭品上都插著春仔花,村里的婦孺也插有春仔花,賞心悅目,他便讓家眷與侍女們學著扎制。也就是說,春仔花在洪厝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 制作春仔花的材料幾乎可以就地取材,硬紙片染色,經過修剪就成了紅艷艷、亮閃閃的花葉;用來纏繞的細鐵絲原先來自家家戶戶的防蚊紗窗,如今工廠可以采買。春仔花看似簡單,上手操作卻不那么容易。扎花時不僅要了解每一種花后蘊藏的吉祥寓意,線纏繞的疏密、弧度等也要計算,“纏不緊容易散,太緊太密了形狀不好看”。更不用說稍微難些的“挑金”,即在纏繞的線中,加入金色的小紙片做裝飾,這一切只有靠手工才能完成。用洪曉瑜的話說:“費腦也費眼”。 或許是手指纏繞鐵絲、絲線的手法變化神奇,或許是春仔花習俗給人以欣欣向榮的意味,洪厝的姑娘們做春仔花的手藝就這樣傳了出去。有嫁出去的女兒,就有春仔花的“開枝散葉”;嫁到村里的媳婦,在耳濡目染下,也開始喜歡這紅彤彤的“傳家寶”,學成后教給娘家的姐妹們。 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和發展,春仔花如今形成了婆婆花、新娘花、普通花、孩童花以及喪事花等十來個品種,每種花擁有不同的含義,在不同的場合供大家使用。 結婚,是春仔花“出席”最多的場合。新娘的媽媽精心選擇十二對(閏年十三對)春仔花,讓新娘帶到婆家。這其中就有婆婆花、新娘花、姑娘花、妯娌花等,每一對花的元素都有講究。 小小的“婆婆花”蘊含著許多吉祥的寓意。 東南網記者 鄒玒攝 “比如‘婆婆花’,正中間的石榴象征著多子多福,小葉子代表‘開枝散葉’,兩旁的‘面線須’代表老人福壽綿長,挖耳勺是‘婆婆花’必備的,表示媳婦娶進門,婆婆可以安心享福了。同時要注意的是,‘婆婆花’有前有后,‘前’在閩南話中有‘財’的意思,在普通話中與‘錢’諧音。”洪曉瑜說,小小的一對花,需要講究的地方非常多,“新娘花”中的“雙石榴”元素也包含了早生貴子、一世幸福的美好寓意。“在我們這里,春仔花的品類非常多,無論紅事還是白事,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洪曉瑜的母親洪素珍四十多歲時,便開始為洪曉瑜準備結婚用的春仔花了,在她看來,每一根線也代表著她對女兒的牽掛。“至今我還留著媽媽送我的春仔花。”洪曉瑜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