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LNG、古雷煉化項目工地見聞
東南網4月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劉必然 蘇益純 白志強) 如果在空中俯瞰漳州興古灣,可以看到兩顆巨大的“珍珠”鑲嵌在東海之濱——這就是中海油漳州LNG(液態天然氣)項目在建的LNG儲罐穹頂。 據了解,該項目每個儲罐直徑達84米,可儲存16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項目原定明年竣工,但突如其來的疫情,一時打亂了項目推進的節奏。 “把損失的時間搶回來!”2月10日,隨著漳州LNG公司發出項目復工令,靜謐的海灣頓時熱鬧起來:焊花四濺,機聲陣陣,吊臂發力……人手、物資、資金等生產要素向工地聚集。 “眼看儲罐漸漸變高、防波堤漸漸變長,真高興!”項目現場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公司抓緊生產的氛圍越來越濃。工作人員在完成一個關鍵節點后,馬上就奔向下一個任務現場。目前,項目已完成工程總進度的44.6%。 復工之前,返崗是關鍵。漳州LNG公司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多來自外地,在2月3日前后就陸續返崗。公司副總經理林文斌家中孩子還小,但他選擇在1月31日就提前返崗,堅守在一線推動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人中,外省籍人員占多數,駐地集中在項目周邊的村莊。按防控疫情要求,這些工人返崗前需要居家觀察,卻沒有相應的觀察點。 哪里有風險矛盾,干部就到哪里使勁。項目所在地龍海市隆教鄉黨組織與漳州LNG項目部黨組織主動對接,利用黨支部共建的形式,協調解決省外人員返崗居住的問題。經過雙方實地考察和反復論證后,原駐點按疫情防控要求完成改造,工人重新入住。 正是通過黨支部共建,政企共同摸索出推動復工的有效模式。在這套流程中,政府指導企業做好復工前期準備和疫情防控工作;企業制定企業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建立員工個人健康檔案等,用“兩頭抓”實現“兩手硬”。 同時,省里和地方先后出臺的支持項目復工復產的重要舉措,為企業解憂紓困。“這對我們抓項目進度起到了關鍵作用。”公司總經理董傳紅說。 聽濤逐浪向南行,漳州濱海大道上的車輛穿梭不停。 放眼望去,只見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高大的塔罐林立,遠遠就能感受到復工復產的火熱氣氛。 走進項目建設工地,記者看到,一座座反應塔拔地而起。數千名作業人員正戴著口罩鏖戰,每個關鍵點上,都有安全管理員仔細檢查。 一座直徑約9米、長度約102米、總重約2000噸的洗滌塔分外醒目。這是項目復工后首臺到貨的超千噸級大型設備,可年產10萬噸環氧乙烷和70萬噸乙二醇。同類工藝洗滌塔中,其超大直徑和超重噸位均為世界之最。 “洗滌塔是核心設備之一,它的到貨標志項目取得又一個重大進展。”古雷石化IPMT項目施工管理部副主任李文雁介紹說,古雷石化基地是全國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為把疫情耽誤的任務進度搶回來,項目建立了政府、項目管理部和承包商“三位一體”的協調機制,落實落細各項疫情防控措施。 3月26日起,項目部啟動了百日勞動競賽,設立324項目標考核點,吸納10家參建單位參與。在確保生產安全的前提下,工地掀起了趕超熱潮。 “如果搶不回時間,就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延誤其他項目。為此,我們用競賽搶進度,向重點環節傾斜資源,打通關鍵點。”李文雁說,通過打好設計保障、項目施工、分地域施工等“組合拳”,實現模塊集成、統籌、高效運轉,確保設備、材料及時滿足復工后需求,將疫情對施工影響降到最低。到目前,該項目57個主項全面恢復施工,工程建設快速步入正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