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加快推進竹產業三產融合,吸納5萬農民就業 三產融合,永安竹子節節高 東南網6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通訊員 魏興谷 陳莉莉 曹碧鳳)走進永安市洪田鎮上石村,一條戶外步道剛剛修建完工,吸引了不少游客來此賞竹林、深呼吸。這是上石村森林康養旅游的一個重要項目,步道所用的材料,來自當地一家企業研發生產的重組竹。 “以前我們這類工程一般都是從外地買木板材,而現在我們本地新研發的重組竹,解決了過去竹板材易開裂和發霉的問題,總成本還更低。”洪田鎮黨委書記梅金貴說,他們還用當地研發生產的竹家具裝修當地閑置農房,辦起了民宿。村民由此又多了一條生財之道。 過去只能賣竹、賣筍,如今竹林賣風景。上石村的變化,是永安多年來深耕竹產業,加速竹產業三產融合的結果,如今,永安的竹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范圍不斷拓展,功能不斷增多。 精耕竹山,鋪起致富路 “年前冬筍挖了1萬多公斤,前陣子春筍估計有7萬公斤,和前年比增產了10%。今年生筍價格高,收入增加50%以上。”永安市上坪鄉共裕村村民陳仁壽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得益于竹山基礎設施的完善。陳仁壽家的竹山在今年的干旱天氣下實現大豐收。 三產融合,一產是基礎。去年,永安市以“五比五曬”競賽活動為抓手,爭取省上林業專項補助資金1000萬元,啟動竹產業三產融合發展項目,開展竹山土壤改良與竹筍安全生產試點,進一步完善竹山基礎設施建設,新建蓄水池100個,噴灌面積0.5萬畝,鋪設竹山道路3.88公里。 貧困戶陳裕水共承包30畝毛竹山,得益于科學育竹,今年,冬春筍收入2萬元,賣原竹收入2萬元,筍干預計也可收入2萬元,成功實現了脫貧摘帽。如今生活水平也“節節高”。 位于上坪鄉荊坪村的筍竹集中加工區內,30條生產線滿負荷運作,一派繁忙景象。 這是永安首個大型筍竹集中加工廠,將原來大小不一、分布零散的筍竹作坊統一整合,添置了電烤筍爐、生物質燃料烘干機等自動化設備,大大提升筍竹加工效率。為了鼓勵筍竹作坊轉型,永安市對每臺烘干機給予1.3萬元補貼,農戶只需負擔5500元。 “有政府支持,我們干勁更足了。”做了20多年筍干的溫玉森算了一筆賬,以制作500公斤筍干為例,過去燒柴要花費90元,現在使用生物質燃料僅需30元,成本大大降低,效率提高不少,關鍵還更加綠色環保。 據統計,去年永安竹山產值達11.6億元,平均畝產值1137元,竹農人均竹業收入7720元。 細作全竹,延伸產業鏈 竹農育好竹,竹企則把竹“吃干榨凈”,吃出更高的“附加值”。 走進永安竹具城一樓的竹天下體驗館,一系列竹家具與綠植、軟裝、燈光、景觀、音樂等相得益彰。 和其昌竹里家居負責人羅天平告訴記者,通過將竹家具產品融入空間設計,和其昌竹里家居打造出了一個個充滿竹韻的酒店空間、民宿空間、家居空間和茶空間,已經成功應用到了安徽、甘肅、江西、珠海、新疆等地的一批酒店和民宿中。而竹家具清新雅致的風格也獲得各方好評。 和其昌竹里家居是福建和其昌竹業股份有限公司轉型的一個新嘗試。去年以來,公司不僅擴大了集裝箱底板生產線規模,還從工程板向戶外重組竹地板、家居板、竹家具、竹工藝品等領域進行拓展。 “只要加工利用得好,竹子渾身是寶!”福建和其昌竹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先祿告訴記者。 福建和其昌竹業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國最大規模的竹木復合集裝箱底板生產企業,生產的集裝箱底板占行業份額17%左右。產品進入全球95%的供應商名錄,并成為多家國際型企業的指定供應商。公司成立12年來,在產品研發、技術改造方面,不斷加大資金、人才投入,設備連續化自動化水平高,生產工藝先進,擁有專利47項,其中發明專利11項。 從“精耕”竹板材到“細作”竹家居,和其昌是永安延伸全竹利用產業鏈條的一個縮影。去年,和其昌一家企業就“吃干榨凈”毛竹近30萬噸。 目前,永安共有規模以上的竹企業50余家,產品涵蓋竹重組材、竹家具、竹板房、竹纖維等20多種產品400多個品種。 整合要素,產業從“大”向“強” 今年初,福建竹中竹房車制造有限公司正式落戶三明市埔嶺汽車工業園區,建設一條年改造2000臺營地房車生產線,目前已進入設備調試階段。 企業還未投產,訂單卻已紛至沓來。“竹子材質堅韌輕強,也更加環保,用于室內裝飾十分受歡迎。”竹中竹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家航空公司正打算對空乘人員居住的公寓、飛機的內飾等進行改造,在眾多材料中相中了竹子,在眾多竹企業中,它相中了竹中竹公司,目前雙方已經開展洽談具體合作事項。 除了改造房車,今后,竹中竹公司還打算改造、裝飾會議車、餐車等。公司負責人坦言,項目落地選擇永安,主要是看上了永安竹產業鏈的完善,竹材供應鏈的質量可靠、穩定。 2013年10月18日,永安市針對竹產業發展的短板,從廣東引進竹產業專家團隊。2017年,永安市成立“6·18”協同創新院竹產業(永安)分院,搭建起竹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協同創新平臺、品牌推廣平臺,竹產品設計研發平臺等四大平臺,先后與國際竹藤組織、國際竹藤中心、中國林科院等院校及研究機構進行深入的技術合作,建立國內領先的竹產業專家顧問庫,為竹產業三產融合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7年來,永安市孵化竹老表、竹里、景誠、眾禾、天昱等16家竹業企業,指導和其昌、八一永慶、永明、華福、華昌等市內外20余家竹業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全市竹產業產值由2017年的66.2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86億元,吸納轉移就業農民5萬余人,占永安全市農業人口的三分之一。永安市獲評“國家竹產業科技示范園區”“全國竹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 “三產融合不是簡單的1+1+1=3,而是讓生產要素、技術創新在田頭與車間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新格局,從而做長農業產業鏈條,不斷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6·18”協同創新院竹產業(永安)分院、永安市竹產業研究院秘書長劉秀對記者這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