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佳陽畬族鄉立足生態和區位優勢,對應“山海畬”元素,打造“綠藍紅”三條彩色產業帶,走出一條富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脫貧致富快 全靠產業帶 東南網7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通訊員 蔡雪玲 丁鵬)位于閩浙交界的革命老區福鼎佳陽畬鄉,迎來發展新契機。 7月15日,沙埕灣跨海高速公路關鍵工程——沙埕灣跨海大橋完成頂推施工。這條連接閩浙沿海的寧東高速通道,起點設在佳陽畬族鄉雙華村,年底前建成通車后,將成為聯通長三角和珠三角的重要通道之一。 “寧東高速及互通口建成后,佳陽將成為福鼎東大門,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佳陽畬族鄉黨委書記何晨旭說。 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圍繞建設“多彩佳陽·山海畬鄉”,佳陽以“綠藍紅”三條產業帶為引領,帶領鄉親們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走出一條富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做強綠色山地農業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佳陽人牢記這一綠色發展觀,并從中嘗到甜頭。 在5月底舉行的寧德市第九屆茶王賽上,佳陽重點茶企——本境茶業有限公司選送的本境白毫銀針摘得金獎。 作為返鄉創業大學生,本境白茶創始人、國家高級評茶師謝中銀在佳山村高標準打造莊園式工廠。去年8月,村企共同成立佳山本境茶產業聯合體,有機化改造管理茶園3000多畝,讓茶農在家門口就能把茶青賣出好價錢。 這是佳陽綠色崛起的一個縮影。 對于2011年就躋身省級生態鄉鎮行列的佳陽來說,如何做活“生態+”這篇文章? “靠山吃山。我們著力打造以福鼎白茶、特色花卉和特色畜禽為主的綠色山地農業帶,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何晨旭說。 佳陽畬族鄉現有茶園1.17萬畝,依托泰美、鼎白、恒春源、本境等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建立起公司與茶農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互惠互利的長效聯結機制,帶動茶農人均年增收2萬元。 同時,借鑒白茶發展經驗,佳陽積極鼓勵農戶發展烏稔樹、三紅蜜柚、東魁楊梅、水蜜桃等特色產業,吸引農業龍頭企業落戶,讓農民增收更有保障。 打造藍色海洋經濟帶 如何喚醒長達30.8公里的優越海岸線資源?佳陽畬族鄉選擇向海放歌,打造以大網箱養殖、海上休閑旅游等為主的藍色海洋產業帶。 2018年以來,鄉里抓住海上養殖綜合整治機遇,對清退舊漁排“拆清楚”,對升級漁排“改清楚”,對下水大網箱位置“擺清楚”,對海域使用情況“管清楚”。 海上養殖綜合整治涉及158戶漁排養殖戶,占福鼎全市任務的三分之一。突破口在哪里? 當地組織養殖戶中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成立海上漁排黨支部,以“黨支部+黨員+網格員+養殖戶”模式,實現海域共管共治。 福鼎市沙埕灣海之夢有限公司負責人卓招衡就是清海行動中涌現出來的典型。 卓招衡曾是佳陽鄉安仁村竹甲鼻養殖大戶,后組建公司從事魚種培育和魚苗交易,是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當聽聞大伙兒有顧慮,漁排升級改造難以推進,他第一時間向新海上漁排黨支部遞交入黨申請書,帶頭整改。 “改才有出路,闖才有活路。在推進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的同時,我一直思考如何延伸海上產業鏈,這與鄉里加快漁旅結合的理念不謀而合。”卓招衡組建起沙埕灣海之夢有限公司,按照“村+鄉辦企業”的發展模式,參與安仁窯腳海上休閑旅游綜合體項目建設,打造福鼎首個海上休閑旅游綜合體項目。 “通過海上養殖綜合整治,有效提升了防抗風浪能力和生態養殖水平,為實現生態養殖、推動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奠定了良好基礎。”何晨旭說,目前,全鄉漁排已全面完成改造升級,年產值達3億元。 發力紅色畬鄉旅游帶 紅色旅游作為一項促進老區發展的新型旅游業態,正在佳陽悄然興起。 7月21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王逍帶著研究生范譯馨來到佳陽鄉周山村,瞻仰鼎平縣委舊址、光榮亭、紅軍洞,開啟一場畬鄉紅色文化田野調查;同一天,一批來自浙南的自駕游客,來到這片遠近聞名的閩浙邊界紅土地,給精神“補鈣”。 作為劉英、粟裕、葉飛等革命先烈曾戰斗過的地方,千年古村周山是鼎平革命發祥地,至今仍保留著大量革命遺存建筑,去年獲評全省鄉村振興試點村,正發力傳統文化保護和紅色旅游開發。 “今年以來,我們村已完成村莊總體規劃,中共鼎平縣委舊址紀念館建設提速,目前正加快紅色遺址、石屋等原生態資源和牡丹特色產業融合發展,把古厝開發成民宿。”村黨支部書記周義利說。 以紅色旅游為代表的紅色畬鄉旅游帶,帶旺佳陽鄉村,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飯。 據介紹,佳陽鄉正全力打造紅色畬鄉旅游帶,構建“一心三圈”大格局,即以集鎮為中心,打造三個鄉村游主題圈,以周山村、佳山村為支點的“紅色文化圈”,以雙華村、羅唇村為支點的“民族風情圈”和以安仁村、蕉宕村為支點的“海灣休閑圈”,推進農旅、茶旅、漁旅融合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