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31日訊(本網記者 陳艷 通訊員 鄧雪)7月23日,南平市建陽區召開建本研究保護研討會,與會者熱烈交流如何讓建本雕版印刷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并走向大眾。會上,建本雕版印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國平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仿刻作品引起了大家的濃厚興趣…… 福建印刷歷史悠久,翻開歷史,以建本為代表的福建刻本,是我國宋代以來最重要的古籍圖書品種之一。然而,隨著近代新印刷技術的普及,雕版印刷不得不走進歷史,一個曾經興旺的產業蛻變為亟待保護的傳統手藝。建陽的建本匠人們正在思考如何通過創新與衍生,讓建本文化煥發更強的活力。 重拾遺落的文化珍寶 在7月23日召開的建陽區建本研究保護研討會上,參會人員共同研究欣賞傳承人帶來的建本作品。鄧雪攝 建陽的雕版印刷業始于五代,其中,建陽書坊在宋代享有“圖書之府”的美譽,是全國三大雕版印書中心之一,刊印之書稱作“麻沙本”,又叫“建本”,與“浙本”“蜀本”齊名。當時,閩北文教興盛,民間文化教育氛圍濃厚。以朱熹為代表的學者型私家刻書活動,豐富了建本刻書的內容與內涵。南宋時閩學興盛,也促進了建陽印刷業的進一步發展。 及至明代,僅在書坊一地,有名可考的書坊達三百余家。那時,建陽刻印的通俗講史小說、農桑醫算類書籍暢銷全國,刻印量達全國“十之五六”。 李國平刻制的巜唐金剛波羅蜜經》卷首圖。受訪者供圖 “建本分官刻、私刻和坊刻,其中又以私刻、坊刻為主,受市場經濟的驅動明顯。”李國平解釋道,“坊間的書商們為獲取利益的最大化,在書本刻印、排版方面都進行創新。” 比如,建本首開先河,將正文與注疏刻在一起,大字刻正文,下刻小字為注釋,往往分兩小行與正文大字平行,上下對照方便閱讀;還首創上圖下文形式的書籍,又叫“全相”,即書中繪有人物繡像,與現代的連環畫相似。為搶占市場,書商們還編印符合大眾口味的圖書。 建本刻書除經史子集叢五部俱備外,童蒙讀物、農書、醫書等日用雜書也很多,特別是明代通俗小說刊刻蔚然成風。建本的行銷天下,對中國漢文化、民間文藝、儒家經典、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傳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清代之后,由于兵災和文字獄的打擊,加上閩北相對閉塞的地理條件及經濟文化逐步落后的影響,建陽書坊雕版印刷業迅速凋零。清末時僅有少數書院(祠堂)刻印一些族譜、家傳書籍等。現藏于建陽區麻沙鎮文化站的《天臺山五佛菩薩真經》是有據可考的最遲的建本雕版,制作于1949年。 時光流逝,建本一度淡出人們的視野,傳人難覓。幸運的是,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下,以建本為核心的福建傳統印刷文化保護工作逐漸展開,在地方政府和建本愛好者的不斷推動下,建本“融合發展”腳步也逐漸加快。2005年10月,“建陽建本雕版印刷技藝”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建本文化研究會、建本協會相繼成立,并陸續評選出12名省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