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村規劃有序,環境優美。 解決“干部拼命干,群眾叉手看” 走進磁灶鎮東山村,寬闊整潔的道路旁,一棟棟紅屋頂的三層小洋樓整齊排列,封閉式管理仿佛城市的別墅區…… “這是我們三期的舊村改造。”東山村支書、村委會主任張謀獨告訴記者,道路的另一側是二期舊村改造,外墻瓷磚顏色不同,卻可以看到統一規劃建設的痕跡,一層都是店面,朝向統一。 看著眼前規劃有序、環境優美的新農村,很難想象出這是一個曾經的空殼薄弱村。1996年,村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村集體收入為零;2003年,全村還看不到一棟三層樓。 “經過入戶走訪、商談,發現村民最關注的焦點,一是‘口袋有錢’,首先要解決農民就業問題;二是‘住得好點’,解決舊村改造重建的問題。”張謀獨說。1998年開始建設東山陶瓷建材市場;1999年開始控制村民自建房,制定村莊建設規劃。2003年開始舊村改造……在村莊發展過程當中,肇始于2000年的村務決策聽證制度也逐漸完善成為“民意問策、兩委商策、支部議策、集體決策、村民督策”的民主協商“五策”工作法。60多個村民黨員代表定期入戶走訪,每月開會一次,凡是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事項,必須85%以上村民代表無記名投票同意,投票全程公開,接受村民監督。 靠著“村民拍板,村干部做事”,很多難題迎刃而解。擴建建材市場,需要動遷270多座墓地,東山村做成了;三期舊村改造,涉及家家戶戶,搞定了;移風易俗,傳統的普度節已經改辦了九屆的新式文化節…… 靠著民主協商、全民參與,“東山”真的實現了“再起”。東山陶瓷建材市場現有店面1000多間,已經發展成為泉州地區規模最大的二級建材集散地,85%的村民從事建材銷售,15%從事運輸裝卸,2019年人均收入超過5萬元,村民口袋鼓起來了。三期舊村改造完成,村民100%住上了新房,人均住房面積從不足9平方米提高到110平方米。 “鄉村治理關鍵是要實實在在解決百姓心中的疑惑,解決群眾關切的問題,引導煥發群眾參與治理的熱情,真正讓全體村民成為自治主體。”李友加說。 近年來,晉江市著力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在黨建引領下推進基層議事協商機制,切實解決“干部拼命干,群眾叉手”看的難題。通過引導人人參與,讓“看人干”變成“我要干”“一起干”,重點化解農村面臨的用地建房、產權改革、家庭鄰里、移風易俗、生態環境、公共服務、換屆選舉等復雜問題,讓群眾嘗到了民主協商的“甜頭”,真正做到鄉村共建發展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