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網9月3日訊“天藍草綠水清,幸福文明和諧?!边@是惠安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開展以來,市民們發出的由衷感嘆?;莅餐ㄟ^積極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帶動全社會共創共建,著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改善城市精神風貌,讓文明和諧之風吹遍街頭巷陌,讓市民盡享美好生活。 爭做文明人 共建文明城 市民是城市的主體,市民素質是城市的靈魂,決定著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近段時間以來,不管是駕車的司機還是行走在斑馬線上的行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心和放心。遵章駕駛的多了,車輛亂停亂放的少了;機動車禮讓行人的多了,無視行人、違規駕駛的少了;通過馬路時,市民走斑馬線的多了,亂穿馬路的少了;搭乘公交時,乘客自覺排隊的多了,一味推搡、擁擠的少了……越來越多的市民正在成為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文明出行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 同時,惠安縣還啟動一系列文明交通創建活動,不斷提升市民交通安全意識、法治意識和文明意識。惠安交警持續深入轄區開展文明交通進駕?;顒?,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多部門聯合舉辦惠安縣“閩C閃光輝 文明我出行”文明交通系列宣傳活動,推動快遞、外賣和公交車、出租車、網約車等各行各業提升文明出行自覺;增設一批高清監控抓拍設備,加大對校園、商超、醫院等重點地段的交通管控力度…… 文明出行蔚然成風的同時,文明用餐也日漸成為市民的自覺行動?;莅苍谌h范圍內積極組織開展“文明餐桌 公筷公勺”行動,并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電話短信、張貼文明標識、公益廣告刊播等方式廣泛宣揚文明用餐理念。其中,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從大、中型及以上餐飲服務單位、旅游景區餐飲服務單位開始逐步推進,督促餐飲業經營者做好經營場所擺放“公筷公勺”、就餐人數和就餐距離控制、口罩佩戴、體溫測量等,并印制、發放“文明餐桌”“公筷公勺”“拒絕野味”等相關標識1.6萬余份;縣文旅局加強“公筷公勺”宣傳,開展“公筷公勺”文明餐桌行動,建立定期聯合執法檢查和每日隨機執法抽查制度。如今,走進惠安的星級飯店、A級景區餐飲店,可以看到整齊醒目的“公筷公勺”宣傳海報,餐桌上擺放著公筷公勺,餐飲服務人員會主動引導消費者、游客使用公筷公勺。 全民志愿行 共創文明城 志愿服務,孕育著城市的溫度,彰顯著社會的文明。近來,惠安縣積極推進志愿服務工作,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務的隊伍,用實際行動寫下洋溢著真情和汗水的“志愿故事”,讓文明之花馨香滿城。 在螺城鎮東南社區,74歲的老黨員楊碰珍,積極動員同齡人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組建起一批可愛可敬的銀發黨員志愿者隊伍,每天起早貪黑,身穿紅馬夾,佩戴紅袖套,左手垃圾袋,右手環衛鉗,無數次彎腰下蹲,撿起綠化帶里的煙頭,拾起路面上的紙屑;在惠人慈善公益協會,年僅14歲、稚氣未脫的學生志愿者王杰榮常常利用課外時間,前往孤兒院陪伴孩子們玩游戲、輔導學習,到敬老院陪孤寡老人下棋、聊天、整理衛生,在薯花文明小站為游客提供咨詢服務,在惠安縣博物館擔任“小小講解員”…… 還有更多的志愿者,放棄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傾力營造干凈整潔的城市環境和文明和諧的社會秩序。提供街頭咨詢服務,耐心熱情回答陌生人的疑問;引導行人、車輛各行其道,協助規范摩托車、電動車停放;及時糾正、勸阻沿街商鋪的不文明經營行為;主動拾撿垃圾,保持街頭環境衛生;為辛苦工作的環衛工人送去茶水、降溫藥品禮包……點滴溫暖匯成涓涓河流,他們奔波忙碌的身影,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019年以來,惠安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營造支持、參與、熱愛志愿服務的社會氛圍。截至目前,全縣在福建志愿服務網上累計注冊志愿者136498名、注冊志愿服務團隊1109支、發起志愿服務項目5127個,注冊志愿者、團隊、項目數量均居全省前列;培育了惠安愛心社、惠人公益、小魚公益、鄉醫志愿者等一批具有惠安特色的志愿服務品牌團隊。今年7月,聚龍小鎮社區獲評“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 破陋樹新風 共享文明城 移風易俗彰顯社會進步,鄉風文明構建和諧家園。 輞川鎮吹樓村取消村中大辦喜宴的習俗,約定每逢喜事,主人家都向村委會捐資1200余元,用于村里各項公益事業。推行20余年以來,公益金額被村民自發提高至2000元,累計捐款超200萬元。利用這筆錢,村里建起了籃球場、修起了路燈、完成了道路硬化,村民生活環境越來越好。 螺城鎮北關社區雙龜牌自然村將“普度日”改為“敬老獎學日”,號召把節約下來的禮俗開支捐贈給村里敬老獎學公益事業,自2018年成立以來共募集愛心款項28.8萬元,用于獎勵每年品學兼優的優秀學子和愛老敬老的“好媳婦”。 在涂寨鎮,金相村的小柯用“小黃人”自行車隊伍迎親、瑞東村的盧先生拉著板車接親,讓村民直呼“時尚又實惠”;巖峰村的黃某首創“新婚猜謎會”,將婚宴習俗“鬧新人”由傳統的勸酒方式,變成了新郎新娘猜謎過關,備受推崇。 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村民們踐行移風易俗、弘揚鄉風文明的縮影。近年來,惠安全縣上下同心同德,深入持久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堅持用文明新風“掃走”陋俗舊風。 強化組織引領。惠安縣12個鎮全部成立喪葬禮俗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系列管理制度,細化事前告知、事中監管、事后處理三個環節,各鎮每月通報火化、骨灰寄存、文明治喪管理等情況;積極推廣《惠安縣婚事新辦十倡導》,實施低碳婚禮、集體婚禮、民俗婚禮。 強化正向引導。引導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企業家、鄉賢等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鼓勵各惠籍異地商會將舉辦換屆慶典、年會等活動節省下來的開支用于捐贈公益事業。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共有500余名企業家響應,投身公益事業資金近123.677萬元。同時,推進鄉風文明示范村(社區)創建,開展“八個一”特色活動,培育29個“家+文化”、21個“身邊故事 共同銘記”典型點和10個宣傳思想文化特色項目,持續傳導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