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夷新聞網(記者 廖晨星)“與去年‘六促’考核相比,綠色發展考核評價增加了30多個指標,考核內容更為系統全面,能引導各地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更加關注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日前,武夷山市相關負責人談起綠色發展考核評價情況通報時說。 南平首創的綠色發展考核評價包含有綠色經濟、綠色效益、綠色創新、綠色生態和綠色生活5個共性指標,主要用綠色“新標尺”來衡量各地發展質量,64個細化考核指標,由20多個部門打分,而且更突出群眾的主觀感受;同時,針對各地發展基礎、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等不同情況,分區分類設置個性化指標,如延平考核三元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情況,邵武考核氟新材料產業發展情況,武夷山考核旅游產業發展情況。 去年省委省政府取消對山區市GDP硬性考核后,以什么考核標準來導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南平亟待一把“新標尺”,“怎么考”決定著“怎么干”,“指揮棒”至為關鍵。 在同年9月,南平市正式啟動考核評價體系編制工作,經過4個月多方征求意見,數易其稿。去年12月31日,《南平市綠色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正式出爐,綠色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既有統一指標體系,又結合區域特點差異化權重;既以客觀指標為主,又結合主觀感受;不僅考核顯績,更考核潛績。 “不考核GDP不是不要GDP,而是要高質量的綠色GDP,在編制這套考核體系時,我們綜合分析了全國許多地方的考核體系。有的地方要么偏重發展,偏重GDP、固投等指標;要么就是‘純綠色’指標體系,單純強調生態保護。我們這套新體系,力求綜合體現五大新發展理念,以此為牽引,讓各地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核心的綠色政績觀。”參與設計考核體系的市委改革辦負責人說。 實際上,開展綠色發展績效評價考核,也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指標體系上突出綠色特色、集中集聚、協調協同,引導由注重總量、增速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推動實現更高水平、更有質量的發展。綠色經濟指標,突出綠色產業集聚發展、各類生產要素的效益提升和配置優化;綠色效益指標,著重從結構、集約、效益等三個維度加強考核;綠色創新指標,重點考核綠色發展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等“三大創新”建設情況,以及科技創新、機制創新等情況;綠色生態指標,從影響綠色生態的事項入手,設置環境質量、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等3個方面;綠色生活指標,圍繞讓全市人民更加公平地共享發展成果,設置人居環境整治、民生改善、公眾滿意度等3方面。 有了新“指揮棒”,扭住了“牛鼻子”,從傳統的考核評價體系側重于經濟發展的“量”和“速”,轉向綠色發展導向牽引下的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結構和效益,有效破除思維定勢、路徑依賴,提高了南平市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 “考核評價體系引導各地從全市七大綠色產業中,選準做優與當地資源稟賦相得益彰的綠色產業,加快培育實體經濟、數字經濟、回歸經濟、夜間經濟等‘四大經濟’,各地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綠色發展‘含金量’更高了。”相關負責人說,像二季度成績單中,在“三大創新”考核上,武夷山、浦城、建陽各領風騷。反映群眾生活質量的指標成為體系重要內容后,在人居環境和民生改善上各地全力以赴,積極回應群眾美好生活需求。“在公眾滿意率上,我們還將引進第三方評價機制,體現考核評價的客觀公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