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夷新聞網訊(記者 徐園園) 節假日期間,武夷山市赤石暴動紀念館、上梅暴動紀念館、坑口革命歷史紀念館等地,不時有群眾前來參觀。 由崇安縣改名而來的武夷山市是一塊紅色熱土,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許多革命志士在此戰斗,付出巨大犧牲。為了喚醒那段沉睡的紅色記憶,2015年以來,武夷山市新四軍研究會全力配合原武夷山市委黨史研究室,開啟了一段特殊的“弘毅之旅”。他們踏遍山水尋覓英跡,四處協調征集文物,全力以赴為全市革命歷史紀念館布館撰寫腳本。 1937年10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將南方8省15個游擊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當年新四軍共有10個團,其中福建4個團,閩北的新四軍五團就是其中之一。據記載,新四軍五團1600多人大部分在皖南事變中壯烈犧牲,僅有幾十人幸免于難。 “當年留下的史料很少,許多事跡缺少記錄,這就需要我們去挖掘、補充,填補這份歷史的空白。”武夷山市新四軍研究會會長李興成表示。 研究史實,專業知識和嚴謹的工作態度是關鍵?!端谠鳌芬粫刑岬?粟裕曾率領挺進師進入閩北蘇區并在崇安縣嵐谷鄉進行了短期整訓。短短幾百字內容,研究會原會長張金錠嗅到了其中可挖掘的“寶藏”,在武夷山市政協副主席金文蓮和王公經等老同志帶領下,工作人員迅速下鄉實地調查。經過一個月的調研、采訪及對遺址的分析等,他們得到了許多詳實的資料,基本復原了粟裕及挺進師在嵐谷整訓和紅十軍住一夜的紅色史跡,并整理出一份圖文結合的3000多字的紅色文化調查報告——《烏山寺的紅色情緣》。 2012年,赤石暴動紀念館建館,為展館征集文物成為當務之急。研究會的同志根據武夷山市委分管領導要求,積極配合原武夷山市委黨史研究室,輾轉到北京、上海、南京、鹽城、杭州等地,找到多名新四軍赤石暴動老兵及家屬,共征集到珍貴文物20多件。 張金錠介紹,早年他們在上海采訪過一位新四軍老兵名叫李鐵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鐵飛回到了老家上海。當他們再次輾轉找到李鐵飛住處時,這位新四軍老兵已故多年。聽說他們的來意后,李鐵飛的家屬拿出望遠鏡、手表等遺物,囑咐他們帶回武夷山好好保存?!拔覀兊绖e之后下樓,家屬打來電話說又找到了李鐵飛生前戴的一副眼鏡,讓我們也一并帶走。”張金錠感動地說。 對于紅色歷史,研究會的同志們既能“鉆進去”潛心調查研究,又能適時“跳出來”與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等單位配合,推動武夷山紅色旅游發展。他們大力挖掘閩北紅色資源,尤其是以新四軍為題材的革命歷史,編輯了《紅色上梅》《紅色洋莊》《紅色嵐谷》等8本圖文并茂的紅色文化宣傳冊。同時,在國家級、省級、地市級雜志和報紙發表文章100多篇,多角度、全方位宣傳了武夷山和閩北紅色文化的經典故事。 近年來,隨著武夷山市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不斷開展,新四軍赤石暴動紀念館、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大安紅色旅游景區等迎來眾多游客,黃山-婺源-上饒-弋陽-武夷山旅游線路還被列為全國30條紅色旅游經典線路之一。 如今,武夷山市共有全國紅色文化旅游經典景區7處,它們成為武夷山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讓市民和游客在紅色文化氛圍中接受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