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僑眷、閩江學院副教授陳栩(左二)為國際學生講授畬族服飾文化 閩江學院供圖 東南網11月9日訊(本網記者 吳隆重)近日,由閩江學院副教授、紡織服裝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閩僑智庫成員陳栩帶領的畬族技藝傳習小組加入了3名國際學生,畬族服飾技藝傳承人藍文鑫也應邀加入了小組參與授課。活動進一步豐富了該校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課程內容,推動了畬族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這3名國際學生分別是來自尼日利亞的亞當(Adam Mujahida Tsoho)、吉拉尼(Jilani Muhammad Sharif)和肯尼亞的拉斐拉(Raphaela AchiengOgunde),他們都是閩江學院的大四學生。教學現場,畬族服飾技藝傳承人手把手教他們做編織彩帶、畬族刺繡等傳統技藝,將他們帶入一個全新的藝術境地。畬族結婚禮服、彩帶、鳳冠,還有鑰匙包、杯墊、掛墜、錢包、包袋……各種繪制著畬族傳統文化圖案的日常用品,與福建山村畬族手藝人展示的紡、織、染、繡等手工技藝,精妙地呈現在高校課堂里,令這些國際學生耳目一新。 陳栩告訴學生們,畬族服飾已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些畬族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技藝,正逐步走向世界。幾堂課下來,學生們逐步熟悉了各種畬族傳統題材作品,掌握了各種手工技藝的學習技巧后,陳栩還帶領著學生們參加了羅源、連江等地的畬族服飾文化項目對接活動,讓學生近距離對接熟識畬族傳統服飾制作的村民,提升他們的領悟能力、設計能力,以此鼓勵學生們多出作品,爭取將來到更大的舞臺去向世界展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 其實早在2019年,陳栩就已經將畬族服飾帶到了國際舞臺上。當時陳栩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恰逢一年一度的國際紡織服裝學會ITAA設計展在美國舉行,陳栩帶著學生們創作的“畬族鳳凰裝”經過國際學術界的雙盲評選,成功入選設計展。“紅色和酒紅色的大膽組合,有趣的圖案,讓作品給人美感和愉悅感,文化元素以創造性的方式清晰地表現出來。”這是國際紡織服裝學會主席金永慶(Youn Kyung Kim)對“畬族鳳凰裝”作品做出的高度評價。此外,陳栩還帶著福建少數民族文化正式登上國際學術殿堂,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第六屆國際學術周上,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解說。憑借著多年對福建畬族服飾文化的潛心研究,其現場講解內容不僅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讓陳栩榮獲了訪問學者一等獎。 對陳栩而言,她想做的并非只是單純傳承傳統文化,對畬族服飾進行藝術研究,她還希望賦予這種傳統服飾新的生命和新的發展。2007年起,她就開始研究畬族服飾,足跡遍及福建各地主要畬族村落。在此過程中,她一邊學習,一邊將自己的設計成果傳授給畬族村民,引導畬族手藝人實現產品更新換代,實現在電商平臺上的熱賣。2019年,陳栩帶領學生“畬族技藝傳習”項目成員投入資金100萬元,成立了夏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設計、開發畬族元素文創產品75批次,參與項目學生數累計達到48人,指導學生獲得畬族文創授權外觀新型專利32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逐漸形成規模化系列產品。近期,陳栩以畬族服飾元素為基礎設計的經編面料,又被福州長樂一家知名企業相中,上了生產線,首批出貨收入500多萬元。陳栩的成功案例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也標志著閩江學院非遺文化傳承教育與產業對接出現了新的突破。 陳栩接受本網記者采訪表示,做學術的任務除了正本清源、守正創新,還要讓學生樂于傳承、敢于創新、勇于創業。作為僑眷,陳栩一直放眼世界,她對國際學生們充滿期待和關愛。對于如今加入其畬族技藝傳習小組的閩江學院國際學生們,陳栩希望除了讓他們感受到畬族服飾傳習的樂趣外,還能經過學習,讓他們加入自己的創業團隊,積累經營經驗,等他們畢業回國后,可以將畬族服飾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創業創意中。 閩江學院畬族服飾文化教學現場 閩江學院供圖 陳栩和她的畬族服飾作品 閩江學院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