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生態保護“最后一公里”
東南網11月1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雨萱 通訊員 林道廣 陳宇)閩北地處閩江上游,山嶺聳峙,低丘起伏,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分布著80多種國家級保護野生動物。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武夷山,更是被譽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素有“世界生物之窗”的美稱。 大美生態,背后離不開法治的保障。近年來,南平市檢察機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主動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大局,綜合運用多種有效措施,實現對野生動物資源一體化、全方位的保護。2018年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共批捕涉野生動物刑事案件28件35人,起訴52件71人,辦理野生動物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44件。 專項行動守護野生動物資源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野生動物作為疫情傳播來源被推上風口浪尖。為做好疫情源頭管控工作,南平市檢察院在全省率先部署開展為期一年的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檢察監督專項行動,以武夷山國家公園為重點,輻射全市。 行動期間,南平市檢察機關多措并舉,成效顯著。武夷山市檢察院成功辦理了犯罪嫌疑人陳某某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入選全國檢察機關第二批依法辦理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和公益訴訟檢察典型案例;政和縣檢察院提起的葉某某等五人非法狩獵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一案,入選福建省檢察機關辦理涉新冠肺炎疫情第二批典型案例。 “疫情發生后,‘保護野生動物’呼聲愈加強烈,打響野生動物資源保衛戰刻不容緩。”南平市檢察院第五檢察部主任李培昌說,開展專項行動旨在用最嚴格制度和最嚴密法治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嚴厲打擊相關違法犯罪行為,營造全社會共同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良好氛圍。 專項行動中,南平市檢察機關還加強與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公安機關的溝通聯系,成立野生動物保護巡查小組,重點巡查餐館酒樓、農貿市場、古玩市場等場所,切斷野生動物交易利益鏈。同時,通過提前介入、引導偵查取證及案件會商等方式,督促公安機關深挖“野味經濟”鏈條源頭。 公益訴訟捍衛野生動物利益 9月,閩浙兩省三縣檢察院生態檢察協作聯席會議召開。會上,松溪縣、政和縣檢察院與浙江省慶元縣檢察院,就如何更好保護兩省三縣交界處的生態環境發展大局,進一步開展生態協作,打擊跨區域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進行探討。 今年以來,在南平市檢察院的組織協調下,松溪、政和兩地檢察院與浙江省慶元縣檢察院建立了跨省協作,聯合出臺相關實施意見,構建生態環境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已針對3起跨區域非法狩獵案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損害賠償等問題開展專題研討,確保形成打擊和保護合力。 這是南平市檢察機關利用公益訴訟捍衛野生動物資源的一個工作縮影。針對公益訴訟線索發現難的現實問題,該市檢察機關貫徹落實《福建省建立生態環境資源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無縫銜接機制的意見》,與法院、公安、林業、農業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聯席會議、案件會商等機制,督促及時移送公益訴訟線索,以數據信息化促進工作智能化,實現信息技術與公益訴訟的有機融合,進一步拓寬線索渠道,提升工作質效。 2018年以來,南平市檢察機關依托兩法銜接機制發現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線索50條,啟動訴前程序25件,提起訴訟17件,法院判決支持檢察機關的全部訴訟請求。 生態治理煥發野生動物活力 在高壓的打擊力度之余,探索生態治理與修復補償機制,也是南平市檢察機關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工作重點。 在愛鳥周、全國放魚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南平市檢察機關聯合陸生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和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以及法院等相關單位,通過義務護鳥護林、放養魚苗、增殖放流等方式,讓廣大群眾認識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用“綠色司法”為野生動物撐起保護傘。2018年以來,全市共增殖放流投放草魚、鰱魚、中華鱉等幼苗數百萬尾,科學放生國家保護級動物40只。 此外,武夷山市檢察院通過積極溝通協作,聯合法院、公安等部門建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示范區”,順昌縣檢察院通過檢察建議的形式,促成林業部門建立候鳥保護基地、巡護隊。 “隨著我們不斷加強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引導大家遠離‘野味’,越來越多的群眾也都樹立起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一同加入到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行列中。”李培昌說,南平市檢察機關還將針對野生動物捕獵、養殖、運輸、經營等全產業鏈行政監管方面的漏洞和短板,進一步加強法律監督,協同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直面問題,從源頭加強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打通生態保護“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