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湖洋鎮通橋村“黨建+醫養結合”項目試點見聞
17日上午,陽光明媚。上杭湖洋鎮通橋村的幸福院里,已屆80高齡的劉大爺又跟老朋友們相約而來,他們有的在暖陽下拉拉琴、唱唱戲,有的圍坐在一起聊聊天、下下棋,還有的就在幸福院里的村衛生室內看病、體檢。 村衛生所所長——全國優秀鄉村醫生、黨員劉桂榮不但是本村群眾的“健康守護神”,還是附近一大片區域百姓口口相傳的“神醫”,此時,他正在為老人們進行常規血壓等項目體檢,詢問他們近期的健康狀況。 幸福院一旁的通橋村黨群服務中心,正在值班的村支部書記鄧啟山積極主動、熱情周到,為十幾個群眾辦理醫保、養老保險、存取款等便民服務,努力為群眾辦好每一件小事。 到中午時分,幸福院公益食堂廚房內也飄出陣陣香味,只要繳納3元錢,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在這里享受由劉桂榮醫生為大家定制的可口午餐。吃著午餐,老人們有說有笑,一派頤養天年的景象! 這些情景在上杭湖洋鎮通橋村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在村黨群服務中心,都說村鎮干部將事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讓人感到暖心與溫暖和幸福;在幸福院里,老年生活更加安逸舒心,有效地解決了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尤其是高齡老人他們既需“養”、更需“醫”的難題,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通橋村的這些變化,緣于湖洋鎮黨委、政府依托村里黨群服務中心開展的“黨建+”試點工作。“在通橋村,我們根據實際情況,試點‘黨建+醫養結合’項目,目的就是為村民架起一座有溫度的幸福橋,從而讓群眾享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鎮黨委書記柯振祥介紹說。 村黨支部通過深入走訪,了解到長期在外務工的村民占了80%,村里剩下的多是留守老人。為讓長期外出的子女們安心、放心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今年村里決定整合資源,爭取各方支持,在村部旁邊建設了一占地面積約283.2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132.8平方米的幸福院,并將衛生室搬進了幸福院,還建起了公益食堂,打造醫養結合試點。 醫養結合項目以通橋村衛生所管理為主,結合幸福院休息、娛樂、圖書閱覽、健身等綜合功能,充分發揮鄉村醫生的作用,讓鄉村醫生主導醫養結合的各項健康管理工作,形成“有病治病、無病療養”新模式。 正是因為村黨群服務中心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困,所以他們在享受養老服務的同時,也在盡心盡力回饋著鄉村建設。他們積極響黨委、政府的號召,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危舊空心房拆除、“四好農村路”項目建設、鄰里矛盾化解、和諧鄉村建設等方面全力支持,帶頭整、帶頭拆、帶頭捐,積極為村里的發展獻力獻智。 如今,該村正以“黨建+醫養結合”為引領,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為平臺,應民聲順民意,全力做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扶持村企做優做強,壯大村集體經濟,改善村民出行困難等項目建設,讓群眾真正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為村民建設一個有溫度的幸福家園而持續發力。(閩西日報記者 蔡添高 陳良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