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遠示范詞明戲表演。 東南網11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哲昊 文/圖)“蟠桃已熟,摘來獻神仙……”上月23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出在平潭蒼海小學舉行。小小的帷幕前,詞明戲《偷桃》隨著一陣熱鬧的鑼鼓開場。只見4名藝人手指輕盈擺動,一具具木偶躍入戲臺,配以聲情并茂的演唱,靈動的身影牢牢鎖住小觀眾的目光。 即使2007年被列入福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詞明戲也十多年難覓蹤跡,瀕臨失傳。直到2018年,詞明戲第九代傳人林文遠復出傳授技藝,竭力延續嵐島的這一文化血脈。 古老劇種“指”掌乾坤 據介紹,詞明戲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彼時,林文遠的祖先——浙江余姚詞明戲藝人林氏兄弟遷居至平潭蒼海村。他們將“弋陽腔”與當地曲藝結合,創作出不同的鄉音土調,派生出“弋陽腔”詞明戲,并在嵐島落地生根。 舊時的詞明戲以真人扮演角色,“林家班”陣容強大、唱做齊整,有《薛仁貴征東》《許仙借傘》《金雞嶺》等劇目,留下在閩侯、長樂、福清等地表演的記載。至民國初年,時局動蕩,戲班大都停鑼息鼓,詞明戲也由盛轉衰。“林家班”亦漸趨衰落,遂改用提線木偶演出,縮減開支。 提線木偶考驗藝人的“指尖功夫”。林文遠說,一名成熟的詞明戲藝人,需熟練運用提、搖、挑、勾等方法操縱木偶的14根系線,表演跑、跳、拂袖等動作。與別地的木偶戲不同,詞明戲歷史悠久,上承昆曲,其唱腔高亢清亮,曲調細膩婉轉,念詞多為北方語言詞匯,講究“詞句唱明”,因此別具一格。又因為詞明戲表演形式多為“前臺干唱、后臺幫腔”,節奏明快,演繹喜怒哀樂一氣呵成,常常讓觀眾拍案叫絕。 受京劇、閩劇的影響,詞明戲伴奏以打擊樂為主,樂器除笛子、嗩吶外,還有清鼓、大小鑼等?!耙郧袄纤嚾伺啪殨r鑼鼓喧天,屋頂瓦片都能被震響,熱鬧極了?!奔词够貞浺丫眠h,79歲的林文遠仍時常沉浸其中。 重出“江湖”傳承衣缽 詞明戲第九代傳人中,林文遠是唯一還在世的。自孩提時代起,他就向父親林光銓拜師學藝,13歲首次登臺。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民間戲曲迎來第一次大發展,在政策鼓勵下,詞明戲開拓演出市場,并發掘出46本詞明戲劇本,相關部門還撥款資助戲班添置道具,改善藝人生活。可惜好景不長,因歷史原因,詞明戲演出受到極大沖擊,大量木偶服裝、道具以及資料被焚毀,加上老藝人相繼謝世,包括林文遠在內的不少藝人亦各奔東西,詞明戲陷入長時間的停滯。 一直到2018年6月,酷愛鄉音的平潭鄉賢林心惠不忍詞明戲就此失傳,和金井片區蒼海村的村干部共同組織籌劃了第二屆平潭“霞海文化節”暨首屆“詞明戲藝術節”。借此契機,林心惠等人“五顧茅廬”,動員林文遠出山授藝,“重整”詞明戲。 “一開始我內心十分抗拒,一來我已多年沒有上臺表演,難免力不從心;二來我見證了詞明戲起落浮沉,不敢輕易重拾老本行。”經過漫長的心理建設,林文遠最終“松了口”,答應重組戲班,并義務整理、發掘詞明戲劇本?!凹热淮蠹疫@么信任我,就要盡全力!” 然而,“復出”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實際上,就是林氏家族里,對戲曲感興趣的年輕人也寥寥無幾。林文遠的徒弟,是7名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中年人。 為“調教”弟子,他沒少花心思。“大家都是零基礎,劇本需根據角色調整,每一個唱段的節奏,都得找準‘卡點’?!毖莩?、樂器演奏、木偶操作……林文遠將自己的舞臺經驗與專業知識傾囊相授,細心指導大家排練劇目,甚至對徒弟一對一輔導,常常練到晚上9點多才散場。 三個月后,第二屆平潭“霞海文化節”暨首屆“詞明戲藝術節”如約而至,林文遠親自掛帥,與弟子們同臺表演的詞明戲傳統劇目《八仙》博得滿堂喝彩。 聊起這次“復出”,林文遠仍難掩激動。“我們的表演讓許多觀眾和游客驚嘆,原來平潭還有這樣的本土文化。后來,有研究戲曲的專家前來村里考察相關民俗文化,詞明戲的社會知名度大增,大家的辛苦有了回報?!?/p> 亟待注入新生力量 盡管放了一次“衛星”,詞明戲登臺演出的機會依舊難覓,愿意學藝的年輕傳人無從找尋。面對現實的難題,林文遠有些著急,現有的弟子們年紀雖大,也只能盡快讓他們挑大梁。在他看來,詞明戲技藝自成一套,不易被掌握和學習,“但‘青年哥’別說唱了,聽懂戲文都難”。加上沒有市場,詞明戲無法進行活態傳承。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以來,平潭當地政府已啟動了詞明戲保護行動,對詞明戲傳承人進行口述及表演錄音錄像以供研究。此外,相關部門推動成立非遺詞明戲研究傳習中心,積極推進詞明戲進校園,吸引年輕人參與傳承工作。 如何讓這顆古老的文化“明珠”擦出現代光芒?今年,平潭創新“非遺+旅游”發展模式,推動詞明戲入駐壇南灣田美澳藝術驛站,讓更多游客現場體驗詞明戲的樂趣,促進非遺文化元素“活”起來。 此外,平潭綜合實驗區音樂家協會主席林愛淋醉心于詞明戲的獨特魅力,歷時數年,走訪全省各地,發掘并收集了一批有關詞明戲的珍貴資料。 林愛淋透露,他已完成專著《詞明戲概論》,將從歷史、劇作、音樂等方面對詞明戲進行系統性的分析論述,方便讀者了解詞明戲的前世今生。這部專著整理記錄了384個詞明戲曲牌和鑼鼓經,預計明年出版?!跋乱徊轿矣媱澟叛菘挂咧黝}的詞明戲作品,將傳統戲曲與流行樂相融合,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吸引年輕人?!?/p> 對于詞明戲的傳承工作,林文遠仍有些“不滿足”?!氨Wo傳承詞明戲,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各方努力下,現在才有了轉機。但詞明戲的重生,不僅需要市場化推廣,更急需注入‘新鮮血液’,希望政府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提供更多舞臺,讓年輕人跟上接棒?!彼难哉Z中充滿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