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當好百姓健康“守門人”
悠悠民生,健康最大。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體現了黨中央維護人民健康的堅定決心。 在泉港區,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獲得感,讓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健康中國”的溫度。 醫聯體讓百姓在家門口看好病 健康是每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基礎。假如疾病不可避免,能及早發現、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救治也是極好的,泉港區吳大爺一家對此體會頗深。 去年10月,在家人陪伴下,76歲的吳大爺前往泉港醫院接受腸道檢查,發現是腸癌早期。幾天后,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派的胃腸外科專家、現泉港總醫院院長鄭煒帶領當地團隊為吳大爺實施了“腹腔鏡下微創結腸癌根治手術”。 讓百姓在家門口就看好病,實現健康水平的躍升,正是2016年泉港區政府高位“嫁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資源,組建包括泉港醫院、閩南醫院在內的醫聯體的目的。記者得知,在醫聯體組建之前,作為泉港區唯一的區屬綜合性醫院,泉港醫院因起步晚、底子薄,綜合實力和服務能力提升緩慢,難以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就醫需求。為彌補民生工程短板,泉港區委、區政府多次專題調研,最終決心以組建醫療聯合體為突破口,促進泉港區整體醫療水平快速提升。 幾年來,借助下沉的三級醫療專家的優質服務,泉港區醫院的就醫環境快速優化,診療水平得到提升,越來越多的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接受疑難雜癥的診治,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患者的外轉率明顯降低,初步實現了醫改的分級診療目的。 探索“3+2+1+X”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 保障健康,醫療衛生是核心。 為了讓泉港醫聯體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機制創新不可少。泉港總醫院院長鄭煒介紹,醫聯體創建之初,就從行政管理、信息系統、硬件設備、文化品牌等方面采用與福建醫大附一醫院同質化的標準。在最受百姓關注的醫療資源、醫療隊伍建設上,通過信息化建設,與福建醫大附一醫院互融互通,實現對各種疑難危重患者的“去時空”診療,提高了搶救治療成功率和治愈率;福建醫大附一醫院以長期派駐技術團隊、管理團隊的形式,把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帶動當地基層醫務人員提升技能水平,滿足百姓多樣化的就醫需求。 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的“健康中國”戰略,新時期的泉港醫聯體有了新航向。 記者得知,針對泉港惠安一帶消化道疾病較高發的特點,12月初,泉港消化道腫瘤防治中心將正式揭牌。 “我們將構筑慢性病隊列研究、早癌篩查、微創治療、多學科聯合診療、中醫及康復治療在內的全體系綜合診療中心,屆時,包括復旦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醫大附一醫院的多學科專家,將共同為當地群眾提供消化系統疾病最優質的服務和全程管理”。鄭煒介紹道。 響應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預防為主、關口前移,減少疾病發生;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的“全民健康”路徑,泉港區政府與福建醫大附一醫院在醫聯體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建設打通省、市、區、鎮、村的“3+2+1+X”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我們希望通過醫共體的探索,調整資源和服務布局,兼顧預防與治療,有效提升診療體系總體效率。一方面,讓群眾得以接受有效的健康教育,積極預防,提高生命質量,另一方面分流普通疾病患者,緩解大醫院接診壓力,減少醫療資源浪費。”泉港區副區長兼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泉港總醫院黨委書記蔡奔騰表示。(泉州晚報記者 陳淑華 通訊員 莊國輝 陳鵬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