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日常撿來的可回收垃圾去愛心美德公益超市兌換了100多積分,換了個電飯鍋。通過這種方式參與到垃圾分類中,挺有意義的,既能兌換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又能讓家鄉的環境變得更好。”昨日,松溪縣祖墩鄉登山村村民黃行妹高興地說。一有空閑,她便會去田間地頭撿撿塑料瓶、收集廢紙,還經常對村民宣傳垃圾分類的小知識,不知不覺成為了大家眼中的“垃圾分類宣傳員”。 “在黃行妹的影響下,一些老人也跟著她一起撿,現在我們村里路面上幾乎沒有塑料袋這些垃圾,很干凈!”登山村村主任范仁文說。 當然,垃圾分類不僅僅在可回收垃圾上,對于那些不可回收的廚余垃圾,祖墩鄉也有辦法。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廚余垃圾桶,村民們將廚余垃圾固定投放,保潔員每天到家家戶戶回收轉運。 專職環保員張小奴說,隨著大家的環保意識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了,每天他運送的廚余垃圾都會倒入堆肥池進行生化處理,資源再利用,讓垃圾變廢為寶。 據悉,祖墩鄉共配置了900個垃圾桶,建設日處理能力10噸的垃圾中轉站1座,建設1口生物垃圾堆肥池。全鄉配備衛生保潔員52名,負責公共場所日常清掃和定時清運所轄片區垃圾,并建立獎懲激勵及積分兌換等保潔長效機制,營造全民參與保潔工作的氛圍,讓村民自發投身到鄉村環境整治工作中。(閩北日報 傅歆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