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8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廖麗萍 通訊員 葉欣) 4日,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出口航空電子貨運平臺上線,這是我國航空貨運電子化的突破,也是實現與國際互聯互通促進空運物流的重要突破。 該平臺在全國率先實現空運出口“一單多報”,簡化空運出口環節企業信息的重復錄入,減少6種紙面單證,可實現貨站收運作業效率提升90%以上(現場作業時間除外),貨代外勤工作量減少70%以上(6次交接減少至2次)。此外,平臺在全國率先實現貨運安檢驗訖放行電子化,將安檢所需的信息發送給安檢部門,實現系統間的協同作業,在貨物過磅截關后由紙面加蓋安檢驗訖章轉變為安檢驗訖放行電子化。為后疫情時代,補齊航空貨運短板,提升服務水平,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模板。 據悉,廈門口岸航空電子貨運平臺是廈門自貿委和亞太示范電子口岸網絡(APMEN)合作的試點示范項目,也是國家口岸辦航空物流信息驗證試點項目。平臺充分依托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作為公共服務和數據交換平臺,將航空公司、貨代、貨主等航空物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連接起來,通過先行先試,形成以電子運單為基礎的航空物流操作流程,全程實現電子化、無紙化和數據互聯互通。本次啟動上線的出口業務,是在去年進口運單電子化基礎上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近年來,廈門自貿委把建設高水平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作為打造一流口岸營商環境的重要抓手,大力降低企業通關成本,壓縮口岸通關時間,口岸公共信息服務生態圈效應逐步顯現。今年以來口岸整體通關時間屢創歷史最優,進口時間壓縮至30小時內,出口時間壓縮至1.5小時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