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商到田頭 百姓嘗甜頭 順昌推行“田頭協商”精準對接群眾的利益訴求 近日,順昌縣政協在全縣12個鄉鎮(街道)政協聯絡組啟動“田頭協商”年終考評。考評組來到田間地頭,實地檢查協商成果。 把政協委員履職建言、民主協商的場所從會議室搬到田壟邊,是順昌縣政協2017年的一項創新舉措。依托鄉鎮(街道)政協聯絡組,委員深入田間地頭、農家小院、工地一線,宣傳黨的惠農政策,協調解決發展困難,受到當地百姓的好評,被大家親切稱為“田頭協商”。在今年全國地方政協工作經驗交流會上,“田頭協商”得到了充分肯定。 協商到田頭,是為了讓百姓嘗甜頭。 “上次協商就在拋荒田邊的谷倉。”建西鎮際濱村村民們印象很深刻。際濱村的一塊山壟田荒廢多年,涉及55戶農戶,對于如何流轉這片田地,大家意見不統一。得知這一情況,鎮政協聯絡組主動上門協商。“工作難度大,不僅要挨家挨戶充分征求意見,還要為土地流轉找一個大家都認同的方式。”建西鎮黨委副書記、鎮政協聯絡組組長潘少輝說。 初步聯系了一家生態農業公司后,潘少輝和政協委員們一起到拋荒地所屬的生產組,召集各方代表就土地如何流轉進行實地協商。反復溝通協調后,村主任、生產組組長、農戶代表與企業負責人達成共識,把226畝拋荒地統一流轉給企業經營,企業每年上交租金給村組并負責修路。很快,土地順利流轉,現正在修建灌溉系統,準備發展立體農業。 “‘田頭協商’一方面立足于基層政協民主黨派和無黨派委員少、政協機關有編制人員少、農村委員多的實際,另一方面也精準對接群眾脫貧奔小康、振興鄉村的利益訴求,充分發揮了政協委員聯系廣泛、人才薈萃的優勢,集智聚力服務地方發展。”順昌縣政協主席易才卿說。 截至目前,順昌縣的“田頭協商”已開展65次,解決拋荒農田治理、特色農業發展資金不足、貧困戶致富路子不寬等方面問題29個,報送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24篇。 (閩北日報 林蔚 林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