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溫度的幸福龍巖
東南網12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杰 通訊員 巖宣)11月26日,第四季度全省重大項目視頻連線集中開工活動舉行。龍巖集中開工項目23個,總投資154億元,項目涵蓋產業、民生等領域,為龍巖經濟社會發展聚力蓄能,為打造有溫度的幸福龍巖注入強勁動力。 “鬧革命走前頭,搞生產爭上游。”龍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大力弘揚古田會議和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傳承老區蘇區紅色基因,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大力推進新時代老區蘇區振興發展。 跑出發展“加速度” 12月7日,龍巖經開區(高新區)龍馬高端環衛裝備和車輛智造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在對補修車間廠房進行主體鋼結構建設。該項目是省重點建設項目,預計于2022年底全部完成。 前三季度,龍馬環衛實現營業收入38.95億元,公司環衛裝備市場占有率5.2%,排名行業第三;龍凈環保實現產值61.7億元;本月,銀雁新城23個項目開工、龍巖經開區(高新區)12個項目開竣工、長汀7個項目開竣工…… 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產業發展欣欣向榮。今年,龍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建立項目化推進工作落實機制,以項目化推動經濟社會各項工作落實。 ——實施一二三產業“百千”增產增效行動,推動工業企業集聚發展,打造千億產業集群。建筑業、文旅康養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后持續穩定增長,有色金屬今年有望成為第三個千億產業,機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產業增勢良好。 ——依托“云招商”、“云簽約”、文旅產業發展大會、“11·8”機博投洽會等產業對接平臺,打好線上線下招商“組合拳”。截至目前,全市新簽約項目397個,總投資1143億元。 前三季度,龍巖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2%,14項主要經濟指標中8項增幅居全省前列,成為全省經濟運行成效較好的三個設區市之一。 提升群眾獲得感 每天晨曦初露,許多市民就來到龍巖中心城區龍津湖公園晨練。這樣的場景在龍巖這座園林城市隨處可見。 知民生冷暖,解民生之憂。近年來,龍巖加快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全市公共財政八成以上用于民生支出,今年突出抓好26件為民辦實事項目,惠及千家萬戶。 全力打造宜居城市。著力抓好治堵、治澇、治污等工作,全面實施道路暢通、園林綠化等九大工程,推進32個棚戶區改造,實施72個老舊小區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面實施教育五大工程,推進集團化辦學,近三年來中心城區投資教育項目資金達18.62億元,實施了48個應急性教育重點項目建設,建成投入使用學校16所,新增學位1.7萬個,有效緩解了教育學位不足問題。 醫療衛生更有保障。深入推進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綜合改革,縣域醫共體建設實現全覆蓋。各縣(市、區)均設立1所二級綜合性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所有鄉鎮(街道)均有1所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社區治理深入推進。結合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龍巖全面推行“紅色近鄰黨建”工作,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居民幸福感與日俱增。 打好“紅綠”兩張牌 龍巖是紅色圣地、生態福地。紅,源于深厚的紅色文化與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綠,來自綿延的綠水青山與守護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近年來,龍巖全力打好“紅綠”品牌,探索紅色文化、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新路徑。 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將其融入教育培訓和文創旅游各方面,推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一個融紅色旅游、紅色研學實踐、紅色創意等產業為一體的紅色教育培訓體系逐漸形成。 紅色更紅,綠意也更濃。 多年來,龍巖不斷拓展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 打造新時代林改“武平經驗”升級版,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龍巖樣板”。 如今,龍巖水土流失率降至6.12%、長汀縣降至6.78%,取得決定性勝利;全市3條主要河流22個國省控(考)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100%;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補償工作試點經驗在全國推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等國字號榮譽紛至沓來。 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帶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龍巖各地立足紅綠資源稟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新羅連續兩年躋身“全國百強區”行列,上杭連續四年被評為“福建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武平、長汀、連城連續多年榮獲“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稱號……在龍巖,紅綠交融的文章越寫越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