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市產業扶貧成效顯著
12月24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寧德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產業扶貧專場,通報我市產業扶貧相關情況。 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里的決策部署,采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將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2020年,我市7.2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收入達到1.55萬元,是2015年底的5.7倍;96%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極個別完全喪失勞動力的貧困戶家庭除外),都落實了一項以上的產業脫貧項目;貧困戶家庭,近兩年每年新增收入約80%來自于產業扶貧;75%的貧困戶發展生產得到了各類經濟組織的帶動;形成壽寧下黨村“只賣茶園不賣茶”等100多個產業扶貧典型案例。 在產業扶貧過程中,我市堅持鞏固夯實扶貧產業基礎。立足寧德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抓好“一村一品”建設布局,全市形成了茶業、蔬菜、水果、中藥材、食用菌、畜牧業、漁業、林竹花卉和鄉村旅游“8+1”特色產業,筑牢了群眾脫貧的長久支撐。“8+1”特色產業占農林牧漁總產值93.47%,覆蓋了95%以上的貧困村、貧困戶,形成帶動廣大農戶增收的“大底盤”。 堅持深入開展“一戶一項目一增收”活動。全面落實每個貧困戶都有“至少一項產業項目、一筆發展資金、一個幫扶帶動實體(能人)和一個結對幫扶干部”的“四位一體”組合幫扶措施,推動貧困戶發展生產經營,實現了96%的貧困戶家家有項目、戶戶能增收。2020年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總體產業規模比2015年翻了兩番多,經營效益也提高了2.7倍。 堅持組織開展龍頭幫帶活動。全市共動員和建立1000多家經營組織(個人)參與產業扶貧,直接帶動4800戶貧困戶發展生產經營,形成了技術指導、收購產品、吸納就業、吸收入股、組建扶貧合作社、項目托管、倒租返包等7種產業扶貧幫帶模式,大大提高了產業扶貧的組織化程度。全市共有400多個村建立了產業集體經濟項目,300多個村建立了產業扶貧基地。 堅持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十三五”期間,共提供資金補貼3.7億元,擔保貼息貸款10.6億元,受貸貧困戶1.07萬戶。從2019年度開始,對所有貧困戶發展的所有種養項目全部納入政策性保險范疇,財政提供90%的保費補貼,為產業扶貧增加了一個“安全墊”。在此基礎上,今年我市又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防止返貧精準救助方案》,其中對因自然災害等意外造成產業損失的,給予提供政策補貼,再加一道風險保障。 堅持強化扶貧產品流通消費。通過舉辦大型流通消費活動、發揮電商平臺作用促進流通消費、開展電商扶貧骨干龍頭培育活動、動員倡導社會集團消費等措施,幫助貧困戶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問題。(閩東日報記者 葉陳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