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補齊短板,全面系統整治,全方位提升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推動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建設 ——市政為民:筑牢廈門高質量發展超越基石 東南網12月3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挺 蓋宣忠)全市147個問題入海排放口全部完成整改,基本實現晴天污水不直排; 開展全市建成區389平方公里排水管網溯源排查,全面摸清家底,相應施策; 勇啃硬骨頭,推進源頭治理,落實提質增效,全市各區開始推進雨污分流改造,部分片區同步試點排水管理進小區工作; 全面做好排放標準提升,5個深海排放的污水廠尾水執行一級A標準,其余全部達到類四類水標準; 5座新改擴建污水廠實現今年底前通水,日污水處理能力擴容猛增,提高50萬噸/日以上; 年終歲首,回眸審視行將過去的2020年,赫然發現,生態花園之城廈門市全力補齊污水治理領域短板,全面系統開展整治,全方位提升污水處理能力,推動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建設。 基本杜絕污水未經處理直排入海、個別溪流黑臭問題得以根治、管網建設朝著“全收集全處理”方向努力,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市政為民,加快水污染治理,筑牢廈門高質量發展超越基石,服務招商引資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櫛風沐雨,提速前行。 源頭守牢:城市“毛細血管”邊查邊改 8月,海滄區海滄湖的水面上出現一艘探測無人船,對轄區28公里海岸沿線入海排放口開展排查監測。作為九龍江口和廈門灣整治重要內容之一,排查動用暗管探測無人船和衛星遙感技術,分析辨識疑似入海排放口,再對入海溝渠、暗管等開展人工現場排查,核實確定入海排放口信息,完善入海排放口名錄。 “堅守入河入海最后一道關口,從源頭上牢牢把握住污水的流向去處,以高度的責任意識做好全市入海排放口排查整治。”這是廈門特區市政園林工作者常存心中的為民自覺。 今年,廈門組織各區對全市入海排放口全面清查,同時,由市生態環境局委托第三方每月定期對排放口出水水質情況抽查檢測,準確掌握排放口位置、數量以及出水水量、水質情況。對不能達標排放的排放口,堅決截污整治。 記者從廈門市市政園林局水務處了解到,目前,全市147個問題排放口已全部完成整改,基本實現晴天污水不直排的目標。其中,重點關注的11個排放口(南山與集裝箱碼頭排放口重疊,實際為10個)已全部完成整改,晴天沒有污水溢流(其中現代碼頭臨時截流措施已于12月20日投用)。 特區建設飛速發展,遍布城市地下的排水管網猶如毛細血管。去年下半年以來,廈門啟動“3個一百”三年行動計劃,其中最重要一項內容就是全面摸清市政家底,開展城市建成區排水管網溯源排查,根據排查結果形成問題清單,制定正本清源改造實施計劃,加快推進排水管網混接錯接改造、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和破損管網修復,邊查邊改、全面整改。 據悉,全市建成區389平方公里,已完成排查面積約304.7平方公里、管網長度約12386.6公里。 摸清家底:全市排水管網形成“一張圖” “末端截流是治標措施,要真正根治污水,必須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最終實現標本兼治。”廈門市市政園林局水務處處長李志欽表示。 最近,思明區官任社區武夷花園的居民們發現,小區樓棟的外立面多了一根白色管道。這是新設立的雨水管,用于從源頭上實現雨污分流。 官任社區是廈門市排水管網正本清源改造工程首個試點小區。對標先進,在借鑒深圳等城市先進經驗和做法后,廈門選擇思明區官任片區、湖里區仙洞片區、集美永祥新城小區、海滄區興港花園小區(1~4期)、同安區祥平社區、翔安區后濱安置房ABC區作為首批試點片區,推進排水管理進小區。引進排水公司,負責排水管網、排水戶常態化管理,加強污水源頭治理,鞏固溯源排查和正本清源成效,避免改造后再次出現混接、錯接、偷排等問題。 目前,試點方案已印發,同步印發《廈門市排水管網運行管理質量標準》《廈門市排水管網維護管理質量考核辦法》。島內思明、湖里兩區已委托排水公司進場開展前期工作,預計2021年3月31日前完成排水設施移交工作。 按照排水分區,全市雨污分流改造在溯源排查后同步快速推進。目前,思明區在建項目2個、前期項目3個,湖里區在建項目4個,翔安區在建項目2個、前期項目1個。今年已完成投資2.6億元,完成13.6平方公里的雨污分流改造。 “在全面摸清全市排水管網底數、位置和質量,并錄入資源規劃CIM平臺(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形成排水管網‘一張圖’后,我們還將積極借鑒深圳、杭州等城市經驗做法,邀請有資質、有實力、有經驗、高水平的智慧排水設計單位參與,加快推動全市智慧排水系統建設,目前已經形成任務書,擬進行方案競賽。”李志欽說。 提高能力:年新增改污水管網100公里 12月15日凌晨,隨著金環泵站進水閘門井臨時管道打開,市政污水緩緩通過粗格柵進入翻建的污水池。這意味著前埔污水處理廠北線三期工程全線貫通,比原計劃提前半個月通水及試運行。 21日6時,本島西片區海天泵站至筼筜調節池新建主干管全線貫通,本島西片區排放口截流全面整改完成。 25日6時,湖邊水庫截流泵站、蔡坑污水泵站、浦口泵站、前埔污水廠擴建等4個項目接駁完成,本島東片區、南片區排放口截流全面整改完成。 27日,處理規模為20萬噸/日的前埔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擴建)順利試運行。這是今年廈門通水的第5座污水處理廠項目,也是處理規模最大的一個。 上述管線接通,污水廠、泵站接駁完成,意味著本島晴天污水“零排放”基本整改到位,同時為關停4個應急處理站創造條件,更為高崎污水廠與前埔污水處理廠,筼筜污水處理廠與前埔污水處理廠之間互聯互通、靈活調度,有效改善廈門東西海域水環境、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增強本島污水處理系統的整體穩定性和可靠性提供有力保障。市紀委派駐市市政園林局紀檢組定期跟蹤、監督、協調、推進項目實施。 去年,廈門啟動“3個一百”三年行動計劃,近三年(2019年至2022年底)計劃新建、改建、擴建2萬噸/日以上的污水處理廠16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00萬噸/日。 記者從水務處了解到,隨著今年10月以來5座水廠(海滄污水廠擴建、同安污水廠四期、西柯污水廠、馬鑾污水廠、前埔污水廠三期擴建)相繼通水,廈門全市污水處理能力已達150萬噸/日以上;高崎污水廠一期工程箱體結構已完成75%,正在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到2022年底,全市污水處理能力將達200萬噸/日以上。 污水處理能力快速提高的同時,污水收集管網建設也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運。按照規劃,2020—2022年,每年計劃新增改污水管網100公里,今年已完成144.85公里污水管網建設。同時,全面加強污水調度能力建設,科學設置調節池、增設應急轉輸管網,提高污水系統應對水量、水質波動和抵抗系統風險的能力,已開工建設南湖公園西園調蓄池、海天調蓄池、筼筜污水調節池等項目。 創新升級:“市政鐵軍”打造精品、民心工程 對照國家標準,打造精品工程、民心工程,素有“市政鐵軍”稱號的廈門市政園林人,緊抓序時進度和產品質量,創新工藝工法,高標準嚴要求開展污水處理廠建設。 做好排放標準提升—— 認真做好污水處理廠尾水達標排放,其中,前埔污水廠、筼筜污水廠、海滄污水廠、澳頭污水廠、高崎污水廠等5個深海排放的污水廠尾水執行一級A標準,其余污水廠全達到類四類水標準; 配合污水廠建設,有序實施應急高效處理站關停,將鼻子溝等4個應急高效處理站污水轉輸至筼筜污水廠和前埔污水廠處理; 加快推進污水廠尾水排放口改造,將原本位于海洋生態功能區內的前埔污水廠、集美污水廠、鼓浪嶼黃家渡等3個排放口延伸至保護區外深海排放,改造工作均已于8月前完成。 加快雨污管網清淤—— 組織建立排水管、排洪溝清淤長效機制,制定排水管網、箱涵、排洪溝等清淤方案,形成項目單,按計劃推進管網清淤。截至目前,檳城道、現代碼頭排洪箱涵、興湖路溝、南山路溝等13條清淤已基本完成。1—11月,市政環科公司所轄污水管道疏浚353.4公里,清淤量達10507.16立方米;污水泵站清淤2656.3立方米。 創新工藝工法—— 前埔污水處理廠三期擴建工程巧妙利用地勢特點,采用半地埋式雙層加蓋形式,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節地、節能、節省投資。同時,在箱蓋上方預留生態科普基地區域,努力打造成環境優美、功能健全的綠化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