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下午,“紀念‘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宣傳活動在福州舉行。志愿者向市民介紹口罩的鑒別。福建日報記者林智嵐 實習生 陳若蕓 鄭麗金 攝 守護弱勢群體消費安全 83歲的駱先生在銷售人員的推薦下,預付了2000元貨款,購買了價格7990元一盒的保健品。后經了解,獲悉該保健品沒有商家所宣傳的功效,且價格昂貴。經省消委會工作人員后續積極地協調溝通,商家將2000元的預付款退還給駱先生。 日常生活里,老人、婦女、兒童是消費群體里弱勢中的弱勢,老年人有退休金而且缺乏消費常識,容易成為欺詐對象。為更好地保障人們的消費安全,省消委會健康專業委員會于3月14日成立,集結了福建省知名的中西醫專家、健康管理專家,專業性強的法律專家,旨在關愛弱勢群體健康、普及消費知識、謹防消費陷阱,共同守護弱勢群體消費安全。 “老年人對保健食品消費應保持足夠的警惕心理,要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和識別能力,識破不良經營者的騙人伎倆,避免陷入保健陷阱,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對大爺大媽們解讀相關的消費知識。”省消委會工作人員表示,“消費者對于那些內容通俗易懂、形式活潑、消費者喜聞樂見、能夠入腦入心的消費教育材料都有著強烈的需求。和專業機構攜起手來,可以推出一些受消費者歡迎又有實際教育效果的內容。” 記者手記 為消費者建立一道牢固的防線 □福建日報記者 林智嵐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消費者對于獲得消費相關知識的渠道不多。很多消費者表示,主要從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獲得關于如何選購商品、如何避免消費陷阱的內容,但卻難辨真假。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相關的知識愈加專業化。不法分子利用消費者的知識漏洞設計出讓人眼花繚亂的消費陷阱。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群體參與交易活動、金融消費的比重不斷提升。由于金融產品及服務具有專業性強、創新度高、品類眾多等特點,加之老年群體往往精力有限,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相對較弱,容易受到侵害。消費者缺少必要的消費知識,對消費沒有合理的規劃,更缺少安全意識,部分導致了消費糾紛日益增多。因此,消費引導和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同時,要積極開展消費教育與指導。加強消費金融教育、提升消費者素養,能從根本上為消費者建立一道牢固的防線,有效遏制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事件發生。要適應信息傳播要求,讓消費者能通過更方便、快捷的途徑接受消費引導,建立文明、健康、節約型消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