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濕地公園內,尋訪白鶴的市民。(圖片由茅羅平提供) 或已北飛,白鶴還會來嗎? 泉州觀鳥學會近期還記錄到從未到訪過泉州的白額雁、豆雁。隨著生態的不斷向好,泉州灣完整的生態鏈吸引了萬千候鳥來棲。 從泉州出發,經過沿海大通道,20多分鐘就到達了石獅濕地公園。 這個新建成不久的濕地公園,緊鄰泉州灣南岸。2019年前,這里還是雜亂的田地。如今這片275公頃的公園,已是鳥類棲息繁衍的“伊甸園”。 與日常所見的公園不同,除了新建了路和欄桿,做了必要的綠化,石獅濕地公園的菜地、藕塘、稻田分塊組合,畦方埂直,最大限度保留了濕地和田園風貌,游人徜徉其中,農人在田地勞作,鳥兒悠然自得,各得其樂。 石獅市自然資源局林業資源站站長林明富告訴記者,近年來,石獅十分重視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越來越多的候鳥到這里過冬,有記錄到的鳥類超80種。 站在藕塘邊的田埂上,抬眼望去,雄偉的泉州灣大橋就在兩三公里外。“泉州灣區域的鳥類目前已有200多種,而石獅濕地公園,是泉州近距離觀鳥的首選地。”吳軻朝說。 周末,市民莊送梅帶著女兒來看白鶴,之前她已經帶著兒子女兒來看過不止一次。小姑娘通過攝影長焦鏡頭仔細觀看著白鶴的一舉一動,不時問些問題,她要把白鶴寫進這周的作文。 祥芝鎮祥運村的支書蔡祥山是個攝影發燒友,素以拍攝景物為專長,因為白鶴他喜歡上了拍鳥,每天一大早就來,像找到了“富礦”。 尋訪白鶴的人絡繹不絕,有的等待兩個多小時而不得,失落又掛心;有的運氣不錯,心生歡喜,急趨近前,壓低聲響。只見白鶴長喙不時伸進水中覓食,然后抖動著翅膀,彎過長頸整理羽毛,三只黑翅長腳鷸從它身邊游過,相安無事。此時空中猛禽普通鵟正在追擊捕食飛鳥,對面水塘中斑嘴鴨和綠翅鴨結伴而行,黑水雞站在田埂上小憩……伴隨著鳥聲啾鳴,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 “今天早晨仍然沒見到白鶴,估計是北飛了。”17日,出差外地的茅羅平給本報記者發來信息。之前,朋友告訴他,白鶴16日10時46分飛走后沒有回來。 吳軻朝也傳來訊息,鄱陽湖的白鶴已經分批開始了北飛的旅程。“它還會來嗎?”牽掛著白鶴的人們問。 季節轉換,寒暑更替,白鶴每年都會飛越千山萬水,尋找棲息之地。 守護好生態,留存住空間,對于或將北飛的白鶴,我們只愿,來往莫相猜,年年還復來。 記者手記 和諧共生 美美與共 此次采訪白鶴的故事,讓我不禁想起小時候經常唱的那首歌《一個真實的故事》,歌中女孩不惜生命、滑進沼澤救助丹頂鶴的故事讓人感動和銘記。經年間,人類與白鶴的真情故事也在不斷上演。對于白鶴,石獅這座城中的人們在保持熱切關注之余,也做到了不打擾、不驚嚇、不傷害,保持距離,給白鶴保留了自在的空間。這,亦是一種莫大善意。 白鶴造訪石獅,或許是不期而遇的偶然,但細細想來亦有必然。隨著生態保護的持續進行,福建優良的生態環境引來了不少可愛的生靈。 常年致力于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并不矛盾。在發展建設中留足動植物繁衍生息的空間,留足自然循環的生態空間,才是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 保留了原生態的石獅濕地公園,成為鳥類賴以棲息的珍貴空間。采訪中的一個畫面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空中猛禽正在追擊捕食飛鳥,白鶴和黑翅長腳鷸各自覓食,斑嘴鴨、綠翅鴨從它們身邊安然游過,兩個小孩在靜靜地觀察著這一切……是的,大自然有弱肉強食的食物鏈,但更有相生相息的生態鏈。人類和自然最理想的狀態,莫過于和諧共生,美美與共。善待生命,敬畏自然,人類也會得到大自然豐饒的饋贈。 白鶴翱翔在藍天,遠處是雄偉的泉州灣大橋。 石獅濕地公園內,尋訪白鶴的市民。本版圖片由 茅羅平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