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客琦的生產車間,工人正在為寧德時代組裝智能生產線。思客琦自主研發的“琦航”系統填補了裝備類智能制造工業軟件的國內空白。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 攝 我省通過信息化、工業化融合貫標評定的企業數量居全國第2位 兩化融合,1+1>2 東南網3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 文/圖)記者從近期召開的全省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工作現場會上了解到,當前我省信息化、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通過兩化融合貫標評定的企業數量居全國第2位。 兩化融合正發揮“1+1>2”的效應,推動福建制造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流程變革 激發新動能 成本上升、效率不高、品控不穩……長期以來,福建傳統制造業大多面臨這般困局。如今,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牽引下,生產驅動方式、流程交互方式等都在顛覆傳統認知,由變革激發的發展新動能日益強勁。 走進位于福州市馬尾區的中鋁瑞閩的熱軋車間,熱浪滾滾,但一線工人汗流浹背的場景,早就不復存在。 現場,只見熱軋高溫自動焊接機器人對近300攝氏度高溫的鋁卷材成品自動尋位、自動焊接;AGV小車將剛剛從生產線上下來的高溫廢料筐運走…… 在永春縣,九牧集團打造的全球首個5G陶瓷工廠里,智能制造同樣在變革傳統產業面貌。 生產車間,為陶瓷馬桶進行施釉的是智能機器人,每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效率為人工的3倍,產品均勻度達100%;??一個陶瓷馬桶重達100多斤,以前運輸是最費工時的體力活,??有了搬運機器人,一臺可替代6名工人。 當前,在紡織、鞋服、冶金等行業領域,一批福建企業率先開展數字化轉型,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較2015年凈增1292家;規模超百億元工業企業達47家。 打破常規 探索新模式 在莆田,雙馳鞋業的定制中心內,科技感十足:大廳中央是腳型測量儀器,旁邊有幾個電腦屏幕,不時有顧客站到儀器上測量。 很快,一份包含腳型、尺碼、行走習慣等數據的報告,搭配顧客中意的花樣、顏色后,一雙“專屬運動鞋”訂單就生成了。 在精確計算物料需求后,數據被傳輸到后方的定制工廠——數百平方米空間內,制鞋裁斷、刷膠、配楦等工序均為全自動數控操作,單件產品生產周期不超過2小時,實現“零庫存”生產。 如今,融合發展正在八閩大地催生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 “早年,設備出問題,非要到現場才能斷‘病因’。現在,我們接到維修指令,就馬上通過移動設備查到運行數據和維修資料,實施在線處理。”福建泉工股份有限公司云服務平臺控制中心內,售后部經理助理鄒建星告訴記者。 泉工是生產制磚機械及混凝土設備的高新技術企業,數千套制磚設備在國內外企業運行,遠程運維一直是項費時費力的工作。 依托華鼎智造研發的智能裝備遠程運維平臺,情況大為改觀—— 磚機加裝物聯設備,全球各地的運行數據都能實時匯集,工程師在泉州就能對設備狀態進行監控及遠程調試、在線升級;遇到設備故障,也能依托實時數據輔以遠程視頻和遠程控制,有針對性地進行故障排除。 現在,泉工50%的報修不用到現場就能處理。通過延伸設備健康管理、遠程監控維護等服務,泉工以服務帶動銷售,效益逐年上升。 協同發展 催生新生態 在龍頭骨干企業的引領帶動下,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速各類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催生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制造業新生態。 疫情期間,福州京東方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數據分享,主動向上下游企業開放計劃排產、庫存信息等,帶動多家配套企業精準復工。 同在福州的飛毛腿公司則建立起與供應商、客戶之間相互交互的可視化生產質量管控系統,通過關鍵業務數據采集、標準化配料標簽匹配,實現精準追溯和防錯。 加速推動制造業、軟件業龍頭企業跨界發展,轉型為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軟件服務商,成為我省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的另一著力點。 寧德思客琦智能設備有限公司多年來專注于智能化裝備研發制造。過去,企業生產端、財務端、倉庫端信息無法及時同步,對生產造成不小影響。 為此,思客琦用了三年時間開發出適合智能制造企業的生產管理系統,打通財務、倉庫和生產環節。如今,這一名為“琦航”的工業管理軟件填補了國內空白,不僅使思客琦的生產效率提升30%,還得到眾多裝配類智能制造企業的認可。 像思客琦這樣通過融合發展開辟新賽道的企業并非個案。 九牧5G數字工廠基于自身對陶瓷生產流程的優化,孵化誕生了輸出MES服務的樂石科技;脫胎于福大自動化的中海創,研發出解決異構設備兼容、協調控制難題的IAP OS系統…… 記者從省工信廳了解到,當前,我省正在著力解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過程中行業應用不夠深入、場景不夠豐富、模式不夠成熟等短板,力爭實現“到2025年,打造3個以上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100家以上融合發展標桿企業和工業互聯網App優秀解決方案”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