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徐文錦 通訊員 許琰) 核心提示:三明市沙縣區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金融制度改革,成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為農民明晰產權歸屬,完善各項權能,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著力解決農村資產認定難、交易服務難、產權融資難的問題,有力促進農村資源資產變農業發展資本,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資源變資金 秋糧豐收在即,沙縣區鳳崗街道的米業大戶徐國文正等著秋糧收割,購買新的稻谷進行加工,一筆50萬元的貸款讓他底氣十足?!拔覀兺ㄟ^貸款,用現金或預付款直接撥付給農戶,讓種糧的農民吃上‘定心丸’?!?/p> 這筆貸款來自沙縣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提供的服務。徐國文用大米加工設備在該中心辦理農村產權鑒證書后,抵押貸款50萬元。他說,這已經是他第三年在交易中心進行續貸了。 徐國文經營著擁有20年歷史的家族米業公司,這幾年他不斷擴大業務規模?!耙郧埃r業設施設備不能作為抵押物,沒有抵押物也就不能貸到款。如今有了貸款支持,除了購買原料、雇傭農戶外,資金有剩余,還可購買服務和技術咨詢,維護并升級設備。資源盤活了,資金寬裕了,我們更敢放開手腳去做了。” 徐國文的底氣得益于沙縣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的成立。長期以來,由于缺少規范的產權認定辦法和交易服務平臺,農村資源資產難以轉化為農業發展資本,資產認定難、交易服務難、產權融資難的問題困擾著農業發展。 為破解這些難題,2015年7月,沙縣成立三明市首家以公益性服務為主的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吸引農業、林業等部門入駐。交易中心創新產權登記辦法,由產權交易中心為不具備產權登記條件的流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業設施設備辦理農村產權鑒證書,使之具有權屬證明,具備抵押擔保的功能。 為降低風險,當時沙縣還向省里申請了1300萬元農業支持保護基金,由入駐中心的沙縣源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有限公司管理,采取“政府+銀行”增信模式,為產權鑒證的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消除了貸款銀行的后顧之憂。 不僅如此,沙縣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的成立,還為農村“沉睡”的土地和房屋資源交易提供了便利。交易中心可收集發布農戶閑置資源信息、企業需求信息,打通了供求雙方的信息渠道。 “串聯”變“并聯” 2002年以來,沙縣開始探索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山下轉到山上,讓林權逐步明晰到戶,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胺稚降綉簟⒕值饺恕弊屃謽I生產力得到解放,但也帶來新的問題,如林農普遍缺乏專業管理能力、資金投入不足等。 針對痛點,一場林地“三權分置”改革由此展開——林地所有權還屬于村集體,把原先的“承包經營權”進行分離,承包權還屬于農民,分離出來的經營權入市流轉。由此,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公司等一大批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這么多林業經營主體該如何辦理林權業務?沙縣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不僅有農村產權鑒證服務,還提供林權類不動產初始、轉移、變更、抵押、注銷登記等服務,有效保障林地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今年3月,沙縣區鳳崗街道際硋村村民魏發松來到沙縣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辦理林權流轉交易的相關手續。他準備流轉116畝林子,工作人員為他評估后,以57.9萬元在中心掛牌。 “沒想到還沒半個月時間,林子就流轉出去了,在招標會上標了68.8萬元,比掛牌價高了10多萬元?!蔽喊l松笑著說,“我用這筆錢流轉了一片約90畝的杉木林,還在合肥開了一家小吃店,每月收入穩穩的。” “隨著林改不斷深入,中心逐步吸引收儲、設計、評估、保險、銀行等要素機構入駐,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特別是為林權流轉交易提供配套服務,將申請、登記、發證、評估、參保、授信等環節由‘串聯’變‘并聯’,實現一站式交易服務?!鄙晨h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森林流轉交易中心主任何紹斌說,如此一來,不僅縮短時限、提高效率,還能促進交易公開化、透明化。 魏發松說,撫育間伐后,他還打算在交易中心將這片林子拿去貸款,大約能貸30萬元。他計劃用這筆錢投資林場,讓林地源源不斷釋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耙郧耙话闶菄泻图w林場來辦理業務,如今林農個體也不斷增多,我們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獲得越來越多農民的認可?!焙谓B斌說,中心如今已實現免收費服務,盡量減少農民的交易成本。 截至目前,中心已累計完成農村產權交易1766宗4.87億元;受理林權類不動產登記2960宗,面積6.3萬畝;組織林權招標會471場,中標金額3.67億元;完成森林資源資產評估818宗,面積17.0萬畝,價值5.2億元;完成森林資源收儲面積1.9萬畝。 破解融資難 無論是種植糧食,還是經營林地,融資難曾是農村的普遍難題。產權鑒證書解決了部分農村產權不能抵押貸款的難題,但風險難管控成為新的阻礙。 2016年,沙縣出臺了林權收儲抵押貸款實施方案,以“一評二押三兜底”的模式,建立起從評估到抵押物,到風險防范的機制,消除了銀行的后顧之憂,成為破解融資難的核心。“一評”是評林木價值和林農信用等級,從源頭上把控風險;“二押”是林權抵押和村級融資擔?;?,為林農貸款增信提額;“三兜底”就是先由基金、保險兜底,最后由國有收儲公司收儲兜底。由此,面向“三農”的金融產品層出不窮。 同年,沙縣富口鎮白溪口村村民鄧長明想開辦休閑農莊,他看中了白溪口村蘭石自然村的一片山林,并將它承包了下來。然而,只有林子,沒有資金,如何建設農莊?“福林貸”的出現解了鄧長明的燃眉之急。 “福林貸”是當地林業部門和農商銀行創新推出的普惠金融產品,主要為解決“分林到人”后,“碎片化”林權抵押難、貸款難的問題?!案A仲J”模式并不復雜,由村委牽頭設立村級林業擔?;穑J款林農按一定比例交繳保證金,由林業合作社為林農提供貸款擔保,林農以其同等價值的林業資產作為反擔保申請貸款。 有了“福林貸”,鄧長明拿著林業合作社的貸款擔保,來到沙縣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一站式”辦理林木價值評估,并由森林資源收儲公司收儲“兜底”,順利向銀行申請到林權抵押貸款20萬元。鄧長明說,通過審核評定后,辦理完手續,當天就能放款,一次授信,年限3年,隨借隨還。 如今,鄧長明的休閑農莊初具規模,吸引不少游客前去游玩。 據介紹,今年以來林權類貸款新增7560萬元,累計發放11.18億元?!拔覀冋跀y手銀行創新林業金融服務,開發更多金融支林產品,延長貸款期、降低貸款利率,進一步擴大林權貸款規模?!焙谓B斌說。 何紹斌表示,隨著林改不斷深入,林權類服務也要與時俱進,今后中心將繼續在林地經營權流轉、林票交易、林業碳票交易等生態價值實現的交易產品上進行有益探索,讓農民的產權交易更加便捷高效。 見聞1 深化林改 點綠成金 福建日報記者 徐文錦 通訊員 許琰 初秋的沙縣,青山連綿,林海茫茫。走進富口鎮白溪口村,滿目蒼翠,在這片綠色山林背后,一種嶄新的價值正在醞釀。 “這片集體林即將被列入全區的林業碳匯開發項目。以前靠砍樹賺錢,現在保護好樹木,靠賣空氣也能變成真金白銀。”白溪口村黨支部書記楊孫忠說。 眼下,沙縣區以村集體所有林權為單位,將鳳崗街道、富口鎮、大洛鎮、鄭湖鄉四地的15萬畝林地作為試點,由沙縣區林業部門成立的兩山生態資源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打包運作,進行綜合林業碳匯項目開發。 “按照五年為一個周期計算,每畝林地可以產生1.5噸碳匯,這15萬畝山林就能產生22.5萬噸。如果以7月份的上海交易所1噸碳匯52元的價格計算,這一塊就產生了1100多萬元的價值?!鄙晨h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森林流轉交易中心主任、兩山生態資源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何紹斌介紹說,隨著不少城市宣布了碳達峰、碳中和的計劃和路線圖,碳減排目標正在變為具體行動,碳匯市場前景廣闊。 在林業碳匯項目之外,根據開發主體范圍和計量范圍的不同,碳票成為林業碳匯項目的有益補充。 5月18日,三明林業碳票首發儀式舉行,簽發、轉讓的首批林業碳票共有5張,其中在夏茂鎮俞邦村發放1單三明林業碳票,碳減排量1693噸。俞邦村黨支部書記俞和法代表全村309戶村民領到了首批林業碳票。 和碳票形成互補的還有林票,它是對山林未來收益的提前兌現。夏茂鎮的家庭林場主洪集體承包了2000多畝林地,種植油茶,發展林下經濟。去年,他領到了4張林票,并以此質押獲得20萬元貸款?!坝辛肆制保医洜I林業的信心更足了?!焙榧w說。 截至目前,沙縣區已累計發行林票6295萬元,覆蓋全區36個村,發行村平均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超7萬元。 林業碳匯、林票、碳票,是沙縣區以及三明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探索,也是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化。未來,沙縣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將繼續為盤活林業資源提供服務保障,拓寬森林生態價值的實現渠道,讓森林添綠,林農增收。 見聞2 流轉不斷 信心滿滿 福建日報記者 徐文錦 通訊員 許琰 秋日的沙縣區富口鎮姜后村,滿目青翠,郁郁蔥蔥。林農張祖暖正在林子間查看林木長勢。 49歲的張祖暖是沙縣區高橋鎮新坡村村民,2004年至今,他已經干了17年的林地經營。這么多年,他鐵了心把林業當產業來發展。眼前這片杉松混合林,是他在2004年流轉過來的,現在已經到了主伐期。 “這片林子共有200多畝,樹齡大概26年,一畝蓄積量大約是20立方米。”張祖暖邊說邊測量樹木的胸徑。 張祖暖的這股干勁,來源于對林業發展的信心。今年3月23日,張祖暖前往沙縣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辦理不動產權轉移登記,沒過幾天就拿到了林權類不動產權證。前不久,他利用辦理好的不動產權證,對沙縣區富口鎮姜后村200多畝杉木進行了采伐報批,計劃在今冬明春對這片林木進行采伐,讓這片林子變現。 此外,張祖暖還有新的打算。5月初,他在高橋鎮黃溪坑村又流轉了一片110余畝林地,打算今年底重新造一片以杉木為主的林子。目前,他正和福建省沙縣官莊國有林場談合作,請專家幫助提升林木蓄積量。 “個人管護最大的困擾就是效益低,1畝林地平均蓄積量大約是7立方米,依托國有林場的人才、技術、管理等優勢,每畝平均蓄積量可以實現翻番甚至更多?!睆堊媾χf。 流轉一塊地重新造林,這是一項長期的投資,但老張并不擔心,他說,現在林業惠農政策好,憑借著手上1000畝林場,每年收入能達8萬至12萬元。 “林改一步步夯實,讓我們覺得很有奔頭。我要好好經營自己的林場,相信一定會越做越興旺。”張祖暖說。 記者手記 讓農民更多受益 福建日報記者 徐文錦 曾經,農業設施設備不能作為抵押物,沒有抵押物也就不能貸到款;林子也不能作為抵押物,不到砍伐期就無法變現。如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以及相關配套服務不斷為農民明晰產權歸屬,完善各項權能,逐步讓這些“不可能”成為“可能”。 從農民的角度來看,產權交易的變化盤活了農村生產要素,促進了農村資源資產轉化為資金,推動了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例如,通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和抵押,或者農業設施設備的抵押融資,就能解決農民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當中難以購買新機具、建立新設施的問題,從而推動農業適度規?;洜I,給農民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更需要完善服務保障。以沙縣為例,今年2月,沙縣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專門設立林改窗口,為林農提供多種林權交易服務。一站式服務讓林農們省去了以往來回跑的煩惱,手續簡便、時限縮短也有利于激發更多林農投身林業、助推林改的積極性。 如今,沙縣區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進一步向鄉、村兩級延伸,已初步構建了“區鄉村”三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打通了農村產權服務“最后一公里”。相信農村產權交易之路會越走越寬,為農民增收、鄉村發展帶來更大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