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山:十年來福建綠色生態事業顯著突破
寫在前面的話 “中國這十年·閩籍鄉親話發展”系列報道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非凡十年,緊扣閩港兩地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講述在港閩籍鄉親與福建家鄉、與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的新時代精彩故事,通過在港閩籍鄉親的視角,展現這十年間福建取得的輝煌成就與“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研究資助局主席,香港教育家黃玉山接受東南網香港站視頻采訪畫面 人物名片: 黃玉山,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研究資助局主席,香港教育家。 東南網香港站:十年來,內地(大陸)對港澳臺招生渠道有效拓寬,高校間交流也十分頻繁,內地已經連續多年成為港澳學生赴港澳以外地區升學首選。您能談一談,在這十年當中,內地和香港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有什么樣的進展? 黃玉山:這些年來,香港與內地在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方面,可以說是一步一步向前發展。而且,合作的層次也在提高,從最早內地學生到香港讀書,到后來有研究生項目之后,教授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很多學術研究都是兩地學者一起參加。現在還進展到很多香港高校在內地辦學,比如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都已在大灣區辦學。香港和內地也成立了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各個領域開展研究,包括生物科技、海洋、環境、腦科學、醫療等。另外,在工程技術方面,有4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在香港設立分中心。現在,香港跟內地大學合作可以說是多方面、全方位發展,而且取得很好的進展。 現在內地和香港是雙向的交流。因為我現在擔任香港研究資助局的主席,有一點值得一提,我們每年有一千多個研究項目,香港科學家、大學教授們可以申請,這里面有大概23%的研究項目是由內地科學家參與,在研究項目中占了很大比重,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東南網香港站:您之前參加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成立儀式,您在現場有怎樣的感受? 黃玉山:我在1990年就加入香港科技大學,是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教授之一。所以,我是看著港科大從無到有,一步步辦成了一所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現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成立,立志建成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學科大學。它在廣州開設的學科專業都是香港沒有的,這樣兩所學校都有各自的優勢、特色。 東南網香港站:您曾是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顧問,能否談談閩港兩地在生態交流合作發展方面的成效? 黃玉山:作為一名祖籍在福建的福建人,我深刻地感受到當地政府對我們福建在生態保護、環境科學的創新及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福建在2014年就成為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另外,我覺得福建省這四點做得很好,我很欣賞這種理念。一是加強綠色管控,用綠色的、宏觀的上層建筑,來規劃整個環境的管理和控制,設出一個底線,守好環境質量底線;二是發展綠色生產,綠色的產業,推動鋼鐵、石化、化工等行業綠色化改造,要從事清潔生產、無害生產等;三是筑牢綠色屏障,就是在福建省建立綠色屏障,保護我們福建省的生物多樣性,比如福建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四是倡導綠色生活,這點也很重要,低碳生活,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盡量要符合綠色環境保護的理念。我覺得福建在這四個“綠色”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 東南網香港站:那您覺得在生態保護方面,福建有沒什么地方值得香港借鑒? 黃玉山:我想,我剛才介紹的福建省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個方面的經驗和成就,都值得香港去學習。我們怎么樣把香港的綠色生活做好一點?比如固體廢物、生活垃圾的處理還不是很理想,所以這方面要加速、加大力度,把環境保護好,這是大家共同的責任。 東南網香港站:您是環境生物科技、植物生化及紅樹林保育/資源利用方面的專家,此前您和廣州及福建的20多位優秀科學家合作,對于香港紅樹林生態進行一個長期的研究,那么您可以談談這方面閩港兩地有什么樣的合作嗎? 黃玉山:這是香港跟福建很相似的地方,福建在漳州一帶有很多紅樹林生態系統,而香港在米埔還有其他地方也有。因此,我們在二十幾年前就開始跟廈門、漳州有學術上的合作,特別是廈門大學有很多教授和研究生,都到過我的實驗室,進行了很多合作。另外,我們也經常到廈大,在福建一帶從事一些考察、實驗的工作。所以,這方面我們取得不少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