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北:閩港合作助力脫貧攻堅
寫在前面的話 “中國這十年·閩籍鄉親話發展”系列報道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非凡十年。緊扣閩港兩地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講述在港閩籍鄉親與福建家鄉、與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的新時代精彩故事,通過在港閩籍鄉親的視角,展現這十年間福建取得的輝煌成就與“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 吳秋北:閩港合作助力脫貧攻堅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吳秋北接受東南網香港站視頻采訪畫面 人物名片:吳秋北: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 東南網香港站:過去十年間,閩港兩地政府都十分重視彼此的合作交流。近年來,兩地又進一步拓展了合作領域,加強合作機制建設,拓展貿易合作領域,深化人文交流合作。吳代表,您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的議員,您是親眼見證、參與了香港這十年來的發展,給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吳秋北:我是廈門市政協常委,在2012年的時候(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參加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這十年來,我去內地比較頻繁,所以,我能感受到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兩年沒見到就有新的面貌。特別是我們國家的精準扶貧工作,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工程,我們說它是一個創造了“人間奇跡”的工程。 我參加人大(會議)的時候,每年其實都有注意到精準扶貧的目標,而且國家在這個過程當中,都有專門的政府機構或者城市對接精準扶貧工作。 所以,我覺得這個精準扶貧工程,對于我們國家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一個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說我們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這是一個偉大工程。所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用了很大力度,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東南網香港站:是的,您作為(香港)工聯會的會長,一直以來非常關心香港工人的權益,并在福建建立了一個分服務點(香港工聯會福建咨詢服務中心)。這十年來,福建分服務點的情況怎樣?有什么樣的進步? 吳秋北:香港的福建鄉親有一百二十萬,我們工聯會一直都說應該照顧到我們福建鄉親,那么多福建鄉親,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去做這方面的服務?我也曾提出來這個要求,希望在福建省也有我們的服務點。后來得到福建省總工會以及廈門市總工會的支持,在廈門的五一廣場設立一個分服務點,從而能更好地服務香港福建鄉親。在國家的幫助下,特別是工會的幫助下,我們能夠更好地去凝聚香港鄉親,加大在香港工作的凝聚力,這對于“一國兩制”的實踐,很有幫助。 東南網香港站:這十年,脫貧攻堅成就斐然,現在鄉村振興戰略正在有序實施。寧德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一個重要窗口。1988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扶貧先扶志”等一系列脫貧理念。通過您自己的觀察,您覺得這幾年間福建在脫貧方面,有取得哪些比較重大的成就? 吳秋北:福建的脫貧工作是做得很好的。那時候寧德各方面的條件很差,但是寧德在旅游和產業上,成效顯著。不單給予貧困群眾津貼,而是給予生活的能力,這是很好的經驗,在十年內能夠做到這種成績是不簡單的。我們看到(世界)其它地方,為什么沒有我們國家扶貧做得那么有成效,因為我們是真正去摸清貧窮人口,了解情況,而且有針對性地給予幫扶。 東南網香港站:在這十年當中從您個人或者您身邊的親友來說,您認為有什么樣的進步或者是成就? 吳秋北:我覺得我們福建,特別是我(祖籍晉江),這種拼搏的精神帶動了我們整個家鄉的發展。這十年來,我們(晉江)石獅的發展非常快。我前年回石獅看了一下,整個城市化的建設成效,與泉州、廈門很近。我去的時候正趕上一個國際化時裝展。現在,世界各地時裝界的人都到石獅來參展。以前我覺得我們晉江跟外面根本沒太多接觸,除了泉州之外,(因為)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廈門曾經是一個通商的港口,但是(以前)晉江是很閉塞的地方,現在(晉江)、石獅是一個很國際化的城市。改革開放有這種發展力度,正是依靠地方政府的政策,憑借我們晉江人的拼搏精神,最終創造了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