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生為要 溫暖前行 新年之際,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他們吃得怎么樣、住得怎么樣,能不能過好新年、過好春節。我也了解,部分群眾在就業、子女教育、就醫、住房等方面還面臨一些困難,不斷解決好這些問題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全黨全社會要繼續關心和幫助貧困人口和有困難的群眾,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習近平發表二○一七年新年賀詞強調 全國人大代表、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和壽寧下黨鄉的扶貧情緣仍在繼續。前兩年兩會期間,他賣力吆喝的下黨扶貧定制茶園項目,去年已簽訂認購協議252畝,收益75萬元,簽約茶農每畝茶青收入6000元,比上年增加2400元;全年給付建檔立卡貧困戶補助資金20000元,貧困戶每畝茶青收入比上年增加3000元。 結束了“空殼村”的歷史,下黨村去年村集體收入22.3萬元,還為全村村民繳納了部分醫保費用。 “民生是為政之要,必須時刻放在心頭、扛在肩上”“該辦能辦的實事要竭力辦好,基本民生的底線要堅決兜牢”……對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福建代表委員而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承諾的民生實事、彰顯的深厚民生情懷,讓他們感受到這個早春三月里最溫暖的氣息,更化為他們持之以恒為改善民生獻計獻策的動力。 “更有溫度”的發展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就指出:“我們是人民政府,要牢記政府前面‘人民’二字。”率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第一次見面時,不長的講話中,他更是19次提到“人民”二字。 有組織的開發式扶貧,從福建發端,30多年的實踐貢獻出山海協作、造福工程扶貧搬遷、選派黨員干部到重點村駐村任職等寶貴經驗。 也正是在習近平的親自倡導和推動下,我省在“餐桌污染”治理、“數字福建”建設等利民惠民舉措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6日的福建代表團媒體開放日上,省委書記尤權和省長于偉國回應的,都是民生話題。 “社會事業和民生短板是我們特別關注的領域。”尤權說,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是重要的衡量標準。“努力在實現全面小康進程中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于偉國表示,消除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福建要突出抓好精準扶貧,落實攻堅責任,全面實現脫貧任務。 “速度固然重要,但發展質量和效益更為重要。我們需要的是‘更有溫度’的發展,是老百姓能感受到的和煦與溫馨。”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李禮輝表示。 “各級政府要堅持過緊日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守節用裕民的正道。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福建每年全省財政涉及民生支出都占公共財政支出的70%以上,把補短板重點更多放在民生領域,去年還專門出臺《關于補齊發展短板擴大有效供給的意見》,對補齊社會事業和民生短板提出明確的目標任務。 從2014年建檔立卡以來,全省累計脫貧74.6萬人,2016年超額完成年度20.4萬人的脫貧目標,經國務院扶貧辦核實認定脫貧260425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福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 補齊最大短板 有學者認為,在“十三五”時期,最重要的補短板,是全面扶貧脫貧。而這個短板中還有短板,那就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 與總書記一樣,福建代表委員最牽掛的,也是困難群眾。 “具體到特定的社會成員,貧困可能只是其暫時的生活狀況;但是,對一個社會而言,貧困注定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現象。”全國人大代表、華僑大學地方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戴仲川建議,應制定專門的社會救助法,以解決政府責任、救助對象、資金來源、實施機構、救助項目等一系列問題。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當前不少貧困戶共同的痛點。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大學附屬福州第二醫院副院長林紹彬建議,從提高大病醫保賠付比例、降低醫療救助門檻、加快信息化大數據網絡建設、設立大病專項基金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大病醫療救助體系。全國政協委員、寧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陳興生認為,盡管目前國家醫保名義上已覆蓋兒童白血病,但許多白血病兒童家庭在治療中仍需花費巨額費用,在醫改的進程中,應對這一群體予以重點關注和幫助。 小額貸款是脫貧致富的源頭活水,但在金融扶貧具體實施過程中,承貸主體能力弱化與信貸主體控制風險的剛性約束之間的矛盾凸顯。全國人大代表、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夏鵬建議,根據當年縣域所發放的扶貧貸款金額,按總額給予一定的風險金比例,建立精準扶貧貸款風險金補償制度,由享受這一補償的當地扶貧辦或經辦行承擔相應風險。 導入社會力量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支持社會力量提供教育、養老、醫療等服務。福建的代表委員已經行動起來。 去年2月,我省“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啟動,全國人大代表、三棵樹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洪杰號召民企幫扶貧困村。一年里,通過產業扶貧、商貿扶貧、捐贈扶貧等多種方式,三棵樹結對幫扶三個省級重點扶貧村成效初顯。在洪杰看來,幫助貧困地區共享發展成果是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唯有找準雙贏路子,幫扶才能有效長久。 同樣進軍民生領域的,還有全國政協委員、泰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其森。目前,泰禾在國內有了3家醫院,未來5年,更計劃在醫療建設方面投資500億元。雖說醫療是個重資產行業,回報慢,黃其森卻表示,會專注于先把品質做好,把品牌樹起來,“醫療是救死扶傷的,跟其他行業不一樣,更多是履行社會責任” 。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嘉達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細紗擋車操作教練林欣欣建議,發揮市場作用,促進養老服務多元化發展。除鼓勵閑置資源轉型發展,支持老年專科醫院和大型三甲醫院托管周圍的養老機構外,還應培育社會力量,扶持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通過公建民營的方式承辦社區居家養老護理中心。(記者 鄭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