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代表團開放日活動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就“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議題建言獻策。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其在國家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報告公布后,來自粵港澳的代表委員們紛紛熱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規劃及定位,為珠三角地區的融合發展建言獻策。 全盤統籌系統規劃 “粵港澳地區各有優勢,深化合作將可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受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進一步發展需要統籌規劃,破除“一畝三分地”的思維,進行更好的設計。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萬國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劉雅煌指出,可考慮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協調機制,打破分制管理思維、提高基建效率、避免重復建設。具體而言,制定港珠澳大橋綜合開發規劃時間表、聘請第三方團隊評估監督,保證規劃的順利制定和實施。 “我認為對大灣區城市群發展需要進行全盤規劃研究,實現各地區優勢互補。希望能夠切切實實地研究大灣區每一個城市在國家的發展方面如何作出更大的貢獻,看清楚每一個城市優勢在哪里。”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劉健儀強調,希望香港在國家的經濟戰略方面能夠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更好地配合其他城市,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而在科技方面,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表示,粵港澳地區是世界重要的科技產業、金融服務業、航運物流和制造業中心,擁有較完備的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可實現“一條龍”創新過程。他建議,設立粵港澳科技灣區常態化合作機制,共同制定三地科技創新政策。 產業協作資源共享 在小組討論和采訪中,許多代表委員都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需要在產業方面更有協作性,通過資源共享整體提升競爭力。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改委主任何寧卡發言時指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合作打造全球科技創新平臺,培育利益共享的產業價值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先導區,并培育金融合作新平臺,擴大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要素雙向開放與聯通。 有代表委員指出,粵港區域經濟合作可以先從高科技產業著手,日前港深兩地決定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開發創新科技園區,開了一個好頭。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羅范椒芬表示,香港是國際化城市,具有較高基礎科研水平,完善的法治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有利于吸引海內外研發機構和高端人才。 蔡冠深委員表示,河套地區位置優越,港深可共同打造連接“深圳南山科技園—福田保稅區—落馬洲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古洞北科研發展區”的“跨境創新走廊”。與此同時,深圳福田保稅區亦可發展成為科技產業的后勤和孵化基地,并加強與河套地區的交通聯系,為科技人才提供優質的生活配套服務。 “此外,我也建議三地可探討在澳門填海區共同建設港澳珠合作園區,以高增值生物制藥、研發創新發展等為主,再借著三地產業進行協作,培育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理、布局優化的國際一流高科技創新產業集群。”蔡冠深說。 便利生活更加優質 粵港澳地區語言相通、習慣相似,近年來由于交通的改善及通關手續的便捷,實際上許多人已經能夠做到“雙城記”的生活,做到“上班去港澳,下班回廣東”。因此,代表委員們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要讓在這片區域工作、學習、生活的人有一種共同的歸屬感,不僅享受便利生活,還要享受優質生活。 何寧卡代表表示,共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要以改善社會民生為重點,打造國際化教育高地,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共建健康灣區,推進社會協同治理,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綠色、宜居、宜業、宜游的世界級城市群。同時,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體系,重點共建“一中心三網”,形成輻射國內外的綜合交通體系是題中之義。 另有部分代表委員認為,粵港澳應積極探討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的可行性。比如香港斥資800多億港元建造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如廣深港高鐵不能實現“一地兩檢”,高鐵在通關時效上將有所影響。 此外,全國人大代表、澳門鏡湖醫院名譽顧問梁玉華提出,鑒于目前在廣東省就業、就學、養老的居民日益增多,期待盡早出臺滿足兩地共同需求的對接政策。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旅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副主席盧瑞安說,包括粵澳在內的大部分游客赴港仍是“買買買”,香港旅游尚待持續開發。實際上,大嶼山、西貢等地擁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特區政府雖已在綠色旅游、郵輪旅游方面邁出腳步,但還需“想辦法”來滿足未來需求。 (柴逸扉 文/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03月09日 第 04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