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下一個20年怎么發展?在內地基礎建設一日千里、互聯網創新創業如火如荼、自貿區發展多點開花的背景下,所有關心香港發展的有識之士都在迫切尋找著答案。 日前,2500余名來自全球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商界人士齊聚第二屆香港“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為香港尋覓發展新機遇。嘉賓們表示,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計劃,其實已經為香港下一個時期的發展指明了路徑。 創新平臺 做機遇的搶抓者 “據亞洲開發銀行統計,自2016年至2030年,亞洲國家基礎設施每年的投資需求高達1.7萬億美元,融資將成一大挑戰。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亞投行成員,有資本和實力在金融領域發揮重大作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如此規劃香港融資服務的發展前景。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融資始終是一個重要課題。鐵路、房建、市政、公路……這些項目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撐。“目前大多項目主要靠傳統的政策性銀行貸款,缺乏國際融資渠道。這次我們打算多接觸香港各類金融機構,期待有更廣的融資渠道和更多的選擇。”中國港灣董事長林懿翀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表達了強烈的融資訴求。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此時香港正好可大展所長。金融界人士建議,香港應創新融資手段,助力“一帶一路”相關項目開展。 “首家H股青島啤酒、首家紅籌股中信泰富,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以創新帶動了香港資本市場的發展,時至今日仍然發揮著重要影響。”在港有20年金融市場工作經歷的交銀國際董事長、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譚岳衡認為,香港融資市場正是憑借創新,才在歷史大潮中抓住機遇,脫穎而出。 譚岳衡表示,新的歷史機遇下香港應有新的創新,比如推出以“一帶一路”相關項目公司為主體成分的“一帶一路板”,保持公司注冊在外、運營在港,為布局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及地區的項目提供專項融資。“這既能引導資金投入‘一帶一路’建設,又能搶抓機遇,為香港金融市場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增長點。” 聯手內地 做發展的建設者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香港一直將自身定位為“超級聯系人”的角色。但譚岳衡認為,只扮演這個角色還遠遠不夠。“香港不應該僅僅是超級聯系人,還應該發揮自身優勢,與中央部委和內地省市共同成為‘一帶一路’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他分析說,香港具有較高的項目管理能力、熟悉國際標準的專業服務能力,并且較早就建立海外網絡,這與內地較強的基礎建設能力、工業產能、勞動力輸出能力可形成優勢互補,使香港可在項目管理、專業服務、項目公關等方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譚岳衡的觀點與港鐵主席馬時亨的看法不謀而合。“業界不能總是待在香港等待機會敲門,我們必須積極走出去。”馬時亨表示,“一帶一路”給香港帶來大量的商業機會,港鐵已經收到很多來自“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建設邀請,他們準備和內地企業聯手合作大干一場。 “港鐵國際化程度高,不僅有管理優勢、融資優勢,而且對國外法律法規也很熟悉。我們則在鐵路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兩者合作將更有利于發展。”中國鐵建董事長孟鳳朝對與港鐵合作也興趣濃厚,他在論壇上表示,中鐵建和港鐵都不能缺席“一帶一路”建設,要密切合作,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互利雙贏。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則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也是“一帶一路”的一部分,其建設將有助加快人流、貨物、資金和資訊在大灣區內的流動,為香港和海外企業帶來龐大商機。 專業服務 做爭議的仲裁者 “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最大障礙,恐怕就是風險管理問題。與不同政府打交道,在不同文化氛圍中營商,企業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各界都希望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 而這,也正好是香港所長。 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在論壇上表示,“一帶一路”共涵蓋60多個司法管轄區,涉及不同法律文化及傳統,需要加強法律風險方面的管理,包括良好的解決平臺及專業人才,公平和經濟地解決紛爭。香港是重要的國際仲裁中心,有良好的商業仲裁服務,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仲裁已經在建造業界被使用,有一批有經驗的人才。同時,香港所作的仲裁裁決獲得世界各國認可,可在《紐約公約》超過150個司法管轄區執行。袁國強希望與其他司法區共同合作,探索如何進一步加強及改善爭議解決機制,從而支援“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 文萊仲裁協會主席王科林同樣認為,基建方面的紛爭是復雜的,多層次的,因此要設立一個永久解決紛爭的中心,而這個中心應該是所有紛爭各方都同意去的,并且其司法制度應是全球最佳之一,“香港就擁有這樣的條件。”他希望盡早設立一個解決紛爭的框架,盡量減少紛爭。 在這方面,香港已經有所行動,亞洲國際法律研究院主席鄭若驊介紹,香港已經成立電子爭議解決平臺。她說,香港不僅能提供公平經濟的咨詢服務,還是非常健全的數據中心,有關數據可以受到很好的保護,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都可放心尋求爭議仲裁服務。(記者 汪靈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