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香港,會展中心,“一丹獎”頒獎現場。 隨著6000萬港元獎金和兩枚純金金牌頒發到兩名獲獎人手中,獎項創辦人陳一丹笑了,為他的教育夢想再一次得到了擴展。從2013年想法萌生到2017年獎項頒發,“一丹獎”承載著他的初心,正托舉起更多人的教育夢想。 世界最大教育獎 2016年5月23日,騰訊主要創始人陳一丹宣布捐贈25億港元,設立全球最具規模的教育獎項“一丹獎”,獎金額度高達3000萬港元。巨額的獎勵基金一下子把“一丹獎”推上了“世界最大教育單項獎”的位置。 “人們關注獎金的規模,只是一個開始。”當被問及人們是否只是因為獎金高才關注“一丹獎”時,陳一丹并不諱言,但他反復引導人們看到獎項背后深藏的理念——啟迪并觸發教育的未來。 首屆“一丹獎”兩名獲獎人,一個是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一個是哥倫比亞新學校基金會創始人兼總監薇奇·科爾波特。卡羅爾·德韋克用幾十年時間研究兒童成長性思維并提出新理論,突破了以前對兒童智力發展的認識限制。而薇奇·科爾波特也同樣用了幾十年的時間,通過創建兒童混齡教學模式,解決了窮孩子接受優質教育的問題,讓發展中國家的500萬學生受益。 “從這兩位獲獎者身上可以看到兩樣東西,一是她們對教育的創新,影響廣泛且深遠;一個是她們的精神,都是用幾十年的時間,作出了對教育的奉獻。”陳一丹說,“一丹獎”只是一個媒介,它通向最好的教育理念和成果。 致力貼近教育本質 “一丹獎”的標識設計頗有意蘊。水墨一筆繪就的“一”字,幾何圖形的“門”,暈染點就的如蓮盛放的紅點,共同組成了“丹”的造型。而在陳一丹遞過來的名片上,還能看到那個門的后面、紅點的中央,有一個“洞”。“既是一片‘丹心’,又能‘洞’見未來,表達出了我們的初心。”。 在陳一丹的教育理念中,回歸教育的本質是根本,而抵達教育本質的法門卻是創新與變革。他認為,獲獎人薇奇·科爾波特的成就恰恰是以解決孩子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為依歸,并以此推進創新性工作。 作為一名互聯網人,陳一丹對創新有著特殊的偏好和感情。“‘一丹獎’的評審原則總體是指向未來、強調創新與變革的可持續性,我們就是要用創新創造的成果,把好的經驗推廣出去,讓好的想法造福未來。” 2009年陳一丹開始舉辦武漢學院,志在打造“最受尊敬的民辦大學”;2013年,他創辦了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探索國內首個“公立非公辦”辦學模式。全人的教育理念,“管、辦、評”分開的辦學模式,幾年下來已是初見成效,“這都是創新帶來的變化和收獲。” 用企業精神做公益 說起陳一丹,總要提及他作為騰訊主要創始人和企業家的身份。2017年公布的福布斯中國慈善排行榜上,他名列榜首。做企業家的同時做慈善家,陳一丹覺得現在的中國并不乏同道中人。 “我看到身邊有很多企業家,都在他們所關注的社會領域里推動社會事業,比如教育、扶貧、自然保護。我們彼此都有交流,我也深受他們感染。”陳一丹說,用企業家的精神去推動公益事業,將會形成一個重要的力量。 中國已進入新時代。置身新時代,陳一丹對公益事業的信心更足了。“我個人非常感恩這個時代。當下是中國企業發展的黃金期,也是中國公益的黃金期。整個大環境都非常適合行業發展,法律政策及政府治理等都在不斷完善,而且是以一種開放、鼓勵的姿態,讓一批批的企業家、社會機構根據自己的理念和認識投身公益。” “明德創新,解行并進。”陳一丹創辦的武漢學院的校訓,也正是他的理念和行動格言。他表示,今后還將身體力行、以行踐言,吸引更多企業家加入公益事業。(本報記者 張慶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