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是推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抓手。”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艷華近日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說。 2017年初,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寫入全國兩會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 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2017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粵港澳大灣區列入2018年重點工作。 時間的推進凸顯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地位以及香港和澳門被寄予的厚望。毛艷華指出,不論是作為區域規劃,還是作為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環節,粵港澳大灣區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定位。 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引領國家新時期對外開放的先行地。香港是全球自由港,珠三角地區是目前內地對外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價值鏈高端要素便捷流通的競爭方面有著先天優勢,將成為國家雙向開放的重要平臺。 “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國家新經濟發展的策源地。”毛艷華談到,當前全球制造業競爭進入新階段,大數據、人工智能、3D打印等成為新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信息技術、智慧城市等領域成為制造業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在這些領域有很好的發展潛力和創新源頭,將成為國家占領全球制造業和新經濟制高點的重要支撐區位和平臺。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體系,這種合作在國際上還沒有先例。”毛艷華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一國兩制”下港澳跟內地合作機制創新示范區。如何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密切區位合作,探索機制體制創新,發揮港澳優勢,深化港澳與內地的資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便捷互通,對于推進“一帶一路”,實施高水平雙向開放的國家發展大局都有重要意義。 毛艷華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國兩制”優勢、先天區位優勢、開放型經濟優勢、人文環境優勢,已經具備了建設成國際一流灣區的基本條件。對于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前景,毛艷華充滿信心:“‘一國兩制’方針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制度保障;《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內地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及其相關補充協議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經貿制度保障;同時,粵港澳三地不僅同根同源,血脈相通、文化相同、語言相同,而且早有合作基礎。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前景可期。”(趙鳳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