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武術表演精彩亮相白水洋 赤溪村蝴蝶園讓游客流連忘返 白云山溪塔葡萄溝 云鎖山崗,霧漫清溪。 一場霏霏細雨,讓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太姥山園區境內的福鼎赤溪村醉在了一川煙雨中。游人穿梭,流連忘返。 生態、清新,是赤溪村的標簽。30多年前,村子還有個標簽,舉國聞名——窮!“中國扶貧第一村”,也由此得名。 窮則思變。景區帶動,融入太姥山旅游發展圈,蝴蝶園、竹筏漂流、野戰CS、水上滑道等旅游項目一一落戶,鄉村生態游風生水起,赤溪大步邁上了擺脫貧困、振興鄉村之路。2016年,赤溪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696元,村財收入50萬元。變化,翻天覆地。 新近揭曉的2017中國名村影響力排行榜單上,赤溪村大名赫赫,為閩東唯一上榜的村莊。從中,足見當下赤溪的魅力。 赤溪之變,是寧德世界地質公園旅游扶貧、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生動縮影。 近年來,寧德市旅發委、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管委會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立足公園優美生態環境和多樣性旅游資源,將公園發展與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引導發展鄉村旅游,在“綠水青山”中尋找“金山銀山”,走出了一條富有寧德特色的旅游扶貧鄉村振興之路。景區發展,村興民富,共贏佳話,傳唱山海—— 舞活全域“龍頭” 寧德旅游,集“山海川島湖林洞”風光于一身,還有特色獨具的畬文化、茶文化、古文化、紅色文化等,旅游資源豐富。這其中最耀眼的名片,莫過于寧德世界地質公園。 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由“淺水廣場”屏南白水洋、“海上仙都”福鼎太姥山、“壸穴世界”福安白云山等三個園區組成,以雄偉壯觀的晶洞花崗巖山岳地貌、絢麗多姿的火山巖山岳地貌、千姿百態的河床侵蝕地貌為主要特征,兼有瀑布、深潭等水體景觀、海岸島嶼地貌、海蝕地貌等,類型豐富、風光獨特、名揚一方。 近年來,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科學保護中合理開發,內外兼修,做足了發展文章。對內,規劃引領,項目驅動,不斷完善園區交通、旅游公廁、導游標識、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提升服務水平,讓八方游客玩得放心、舒心;對外,則充分發揮3個核心園區的品牌帶動作用,捆綁開發和改造提升周邊景域,串點成線、全域興旅,彰顯“龍頭”效應。 旅游產業發展,打響品牌是關鍵。這些年,寧德市旅發委、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管委會不斷創新品牌營銷方式:“走出去”,赴江浙、進上海、下廣東,大力旅游推介,展現寧德好山好水,拓展客源地市場;“請進來”,精心策劃踩線、體驗等活動,邀請重點客源地市場旅游界人士等走進閩東,領略山水風光、人文風情;同時,連續主辦七屆寧德世界地質公園文化旅游節及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頂級旅游專家、地學專家等,交流成果、共享經驗,并為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美了園區,響了品牌,樂了游客。寧德世界地質公園領舞,全市旅游產業發展節節攀升。據預計,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將達2672萬人次,比增21%;旅游收入253億元,比增30%。精彩發展,又一年! 旺了一方鄉土 讓區域內的村落及周邊村落、貧困群眾,共享旅游發展紅利。這是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始終牢記的初心。事實上,公園發展伊始,這方山水中的村和人便納入了公園發展的版圖,相生相伴、共享共融,一個不落。 據了解,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約2660平方千米,覆蓋8個(縣、市)區,46個鄉鎮,547個行政村,人口約137萬。2017年,貧困人口1.51萬人。 規劃先行。緊密結合公園發展規劃,對接省內外知名規劃設計團隊,開展旅游規劃公益幫扶活動,一村一品、精準定位。目前,公園范圍內已有屏南縣甘棠鄉小梨洋村、福安市穆云鄉等近30個村完成鄉村旅游專項規劃編制工作。 完善設施。深入開展鄉村旅游扶貧“八大行動”,積極爭取省、市鄉村旅游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通過旅游項目開發、異地搬遷、整村推進等方式,完善園內鄉村的水、電、路、廁所等基礎設施,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和鄉村旅游條件。 整體宣傳。將園區鄉村旅游納入寧德旅游宣傳計劃,無論是旅游推介、活動策劃、旅游線路設計上,充分融入和展示園區各鄉村景點、文化、美食等元素,并舉辦“三月三”畬歌會、“桃花節”、葡萄采摘等活動,吸引游客走進鄉村、樂在鄉村。 項目幫扶。大力扶持園區鄉村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林下種養、食用菌種植等產業發展,積極引導村民主動參與旅游服務,開辦農家樂、民宿、購物超市,開發白茶、筍干等旅游伴手禮,增加了山地農業、農家體驗、餐館住宿、旅游產品等多種類型的收入渠道。同時,大力支持鄉村通過“政府+農民合作社+農民”“政府+企業+農民+全域旅游”“旅游+互聯網+傳統產業”等合作方式,走出了振興鄉村、脫貧致富新路子。 樂了山鄉百姓 深峽畫廊,桃紅點點醉春風。 2017年春,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福安白云山園區從山上紅到山下的十里桃源,至今仍能勾起無數游客的美好回憶。 景區帶動,沿白云山景觀大道,虎頭、溪塔、玉林、南山等特色畬村串點成線,串出了福安最美的鄉村走廊,更串起了增收好光景。 “賣了30多天糍粑,我們兄弟兩人每人純收入1萬多元!”利用農閑增收,虎頭村民吳慶全喜上眉梢。 “一個花期,光旅游團隊的訂餐就有2000多個,忙不過來!”經營農家樂的吳樹燦樂此不疲。 僅“桃花節”期間,這條景觀帶接待游客就超過60萬人次,同比增長超過20%。白云山桃紅,紅得如癡如醉,紅得勢不可擋! 美了山鄉,富了老鄉。像這般得益于景區帶動,喜嘗旅游扶貧碩果的村民、村落,在寧德不勝枚舉。目前,全市已創建鄉村旅游休閑集鎮8個、特色村71個、星級鄉村旅游點33個、水鄉漁村22 家、森林公園15處、森林人家16家。福鼎赤溪村、福安虎頭村、屏南漈下村、福安南山村等一批精心培育的旅游扶貧典型,更是在閩東山海間不斷涌現,盡顯生機和活力。 數據更顯說服力。在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的帶動下,2017年上半年全市累計接待鄉村旅游人數534.19萬人次,同比增長25.3%;累計實現鄉村旅游收入32.19億元,同比增長29.7%;全市鄉村旅游經營單位直接就業人數2萬人,拉動間接就業人數19.36萬人,拉動農民增收4.48億元。 逐夢清新山水,夢圓福地閩東。綠水青山間走出的鄉村振興陽光道,正在閩東越來越寬暢!(王志凌 文/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