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夜幕降臨,清流縣溫家山小學操場上,鑼鼓聲響起,客家民俗活動——“地滾龍燈”開始上演,令近千名群眾大飽眼福。 溫家山“地滾龍燈”相傳從北宋末年開始,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2010年5月10日,曾作為福建地方文化遺產,參加上海世博會花車大巡游活動。 據了解,滾燈由本地村民制作,以竹子為主要材料,滾燈大小,按個自喜好做成直徑1——5.5米不等的各式圓形竹架。“車身是兩邊帶有竹節的竹筒,中間挖出的孔用于置放火把,左右兩邊的竹節處挖出小孔用于置放螺杵,車身是固定整個滾燈的中樞,必須牢固。”有著幾十年滾燈制作經驗的溫求旺介紹。 “滾燈的制作和游行在以前是很有講究的,領頭的滾燈高度,一般與道路兩邊房屋瓦片的高度相當,如果哪家的房屋亂搭亂建,屋檐超過瓦片到路面的部分,滾燈一經過,就會把多出的部分滾掉。”村里的老人說,滾燈活動都在夜間進行,把點燃的火把插進竹筒,鑼鼓樂隊在前方帶路,后面滾燈從村莊山頂接龍而來,蜿蜒逶迤如一條長龍,從村頭到村尾來回循滾。 所到之處,鞭炮震響,觀者如堵,村民紛紛在各自門前焚香祭拜相迎,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平安吉祥。 (本報清流記者站 楊 穎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