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十番音樂表演 張永輝 攝 東南網龍巖6月13日訊(記者 闕小琴 李凌生 通訊員 溫連光 王發祥)5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龍巖市永定區的“萬應茶制作技藝”入選。永定“萬應茶制作技藝”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下又被列入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這為永定萬應茶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龍巖有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25項,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7人。”龍巖市文廣新局藝術社文科科長張永輝說。近年來,龍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對優秀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力度,使龍巖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讓龍巖非遺煥發出新活力。 建好展館,全面展示非遺 “爸爸我長胡子了”“我也長胡子了”……6月9日,市民華云星帶著女兒在市級非遺“虎崗做面擺”展演點上體驗如何做面擺。“今天才知道這是非遺項目,可以親自動手體驗,我女兒很喜歡,希望這樣的場所能夠多一些,這樣的活動多辦一些。”華云星說。 6月9日,是我國第13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位于龍巖市新羅區曹溪街道石粉村準星樓的龍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開館,展館利用實物、圖文、聲光電多媒體技術手段等方式,全方位展示了龍巖境內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0余項。 走進展示館,記者看見龍巖四中的學生曾欣婷時而駐足觀看,時而拿著手機不停換著角度拍攝。“我喜歡畫畫,跟這方面相關的東西我都比較關注,遇到喜歡的就拍下來留著以后慢慢看。”曾欣婷說,非遺展示館讓她長了不少見識,豐富了課外知識。 “我們希望通過非遺項目展示展演、非遺傳承人現場技藝流程展演及群眾互動體驗等形式,傳承歷史文脈,留住文化記憶,努力實現文化血脈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龍巖市文廣新局局長王汝彬說道。 “轉向的時候轉動剪子,不是轉剪刀,這樣一點點剪……”在客家剪紙技藝展演點,長汀縣客家剪紙協會會長劉白被一撥又一撥前來求學的市民“圍觀”。與平常的剪紙不一樣,劉白給現場市民提供的都是已經處理過的剪紙,市民只要拿起剪刀就能夠剪出一幅作品。“對于孩子和初次接觸的人,我們講究寓教于樂,讓他們先學會剪,培養他們的興趣,樹立他們的信心,最終再讓他們慢慢融入其中。”劉白解釋道。 “新時代、新傳承,我們將結合非遺資源,嘗試研發非遺相關的產品,力求宣傳好、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龍巖市優秀傳統文化。”龍巖文旅集團黨委書記吳永榮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