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表演《過關》 張永輝 攝 多措并舉,構建保護矩陣 近日,經過嚴格遴選審核,新羅區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龍巖斜背茶傳統制作技藝、龍巖山歌戲、萬安風鴨制作技藝等19個項目入選。 6月7日,龍巖市文廣新局公示了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推薦項目名錄180項,涵蓋了上杭族譜文化、汀州客家童謠、永定客家家訓文化等項目。 “2009年以來,龍巖市全面開展了非遺普查,對全市134個鄉鎮近2000個村非遺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以及傳承人進行全方位普查,共收集非遺線索115852條、各類非遺項目36295個。”張永輝介紹說,為了更全面掌握全市非遺概況,各縣(市、區)還以鄉鎮為單位結集出版了142本非遺普查成果集,內容涵蓋民間文學、音樂、舞蹈、雜技、戲劇、民俗等各個方面。當下,龍巖市已經建立了國家、省、市、縣、鄉鎮五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2017年6月,由龍巖市文廣新局組織編撰的《閩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全》彩頁精裝出版,全書約70萬字,將龍巖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技藝流程以及活動方式,進行詳細記錄、精彩解讀、全面展示。據統計,近年來全市編輯出版各類非遺類正式出版物共105冊,搜集整理各類非遺資料149冊,搶救各類非遺影像資料121碟。 與此同時,龍巖還通過抓示范帶動、建立展示區、設立傳習點等措施,推動非遺的整體性保護和傳承發展。記者從龍巖市文廣新局了解到,全市共建立了長汀汀州古城區客家山歌、連城羅坊走古事、上杭白砂客家木偶、永定下洋中川客家民俗等20個整體性保護示范點,永定湖坑、連城培田和長汀古城區三處文化遺產展示區以及63個傳習中心。“全市由民間自籌資金建設的各種非遺展館(廳)、非遺傳習中心也達到了20多處,成為我市傳承保護非遺的一支重要力量。”張永輝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