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舞臺,三兩藝人,便能給家家戶戶帶去歡樂。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林夢琳 徐庭盛 攝
東南網8月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林夢琳 徐庭盛 文/圖)
“吾仙離卻了水簾洞,花果山上我為王。今日里,王母娘娘壽旦期……”2日晚,皓月當空,繁星點點,政和縣東平鎮蘇地村的吳來旺家,斷斷續續傳出高亢又詼諧的曲調?!昂⒆觽冇珠_始上課了”,在蘇地村,村民們早已習慣每晚聽上這樣一段青澀的四平戲入睡。
去年,四平提線木偶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政和當地更加重視這一微劇種的存續。今年2月,政和縣東平蘇地木偶戲劇團成立。作為這個小劇團的團長、四平提線木偶戲省級非遺傳承人,吳來旺抓住暑期的契機,召集村里十幾個對木偶戲感興趣的孩子前來學習。
草根文藝百卉千葩
已流傳數百年的政和四平提線木偶戲,是明代四平腔的遺響,也是明代戲劇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之余續。這個古老的劇種,是民間宗教性傀儡與“說史”表演相結合的傀儡形式,多服務于祈禱與還愿等民俗活動,活躍在鄉村、民間節慶、廟會等地,為百姓增添樂趣。
每年正月,是演出最為密集的時候。一個面積約五平方米的戲臺,左文右武,前有說唱者,后有敲鑼者,六尺紅布一掩,鑼鼓聲喧,線線連偶,十指絕藝,演盡眾生百態、前世今緣。豐富多彩的藝術表演形式,總能贏得臺下掌聲不斷。
整冠、捋須、甩袖,“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惟妙惟肖。走近細看,木偶的頭部、身軀、手腳各有關節,它們由十多根操作線分別捆綁在一個名叫“擺頭”的木桿上。演出時,提線藝人右手拽著“擺頭”,左手拉扯一根一根細線,就能讓木偶“活”起來。
更為奇者,木偶本無情緒,說唱者腔調變換間,傳達出喜怒哀樂之情,還能喻示高、低、遠、近、明、暗、長、短和危急、平安,達到不言而喻的演出效果。同時,由說唱者一人嗓音變化,將生、旦、凈、末、丑一應角色俱全。
此外,一挑木偶擔子有偶36個,各個長達60厘米,發冠發飾一裝扮,最多能轉化成72種角色,有王侯將相、文臣武官、布衣鴻儒、士農工商等,能滿足《說唐》《薛剛反唐》《岳飛傳奇》《趙匡義掃北》《薛仁貴征東》等60多份卷故事的人物需求。
南平市武夷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李隆智說,木偶戲自明、清兩代發展鼎盛,普遍流行于全國各地。清中葉,在政和楊源鄉嶺頭、禾洋等村也迅速興起,形成了一個方圓數十平方公里的木偶戲演出活動圈。經調查,全縣歷史上流傳四平提線木偶戲的有楊源鄉、鎮前、外屯、東平等6個鄉鎮近20個村,盛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