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才溪鄉調查》為這片紅色土地注入調查研究的基因。85年間,這里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革命老區的優良傳統卻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才溪見證:調研之風今又盛

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內莊嚴肅穆。(資料圖片)
東南網龍巖12月5日訊(記者 劉必然 通訊員 林斯乾)兩張馬扎、一支快筆,構成了鄉鎮干部入戶調研最樸素的場面——趁著臍橙豐收季,上杭縣才溪鎮干部雷喜春對嶺和村種植大戶王新泉開展了一次調查回訪。“今年臍橙收成怎么樣?”“還有什么困難需要政府幫助?”……干部問得仔細,老鄉談得坦誠。才一會兒,本子上便寫滿了調研筆記。雖是初冬的下午,和煦的陽光卻灑滿了屋前的整個院子。
時針撥回85年前,毛澤東的光輝著作《才溪鄉調查》誕生在這里。跨越85年時光,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求真務實、一心為民的優良傳統從未中斷,“才溪鄉調查精神”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
“干革命走前頭、搞生產爭上游。”上杭縣深入調查研究,勇于實踐探索,從一個貧困縣逐步實現“華麗轉身”,連續3年獲評“福建經濟實力十強縣”,9次獲評“福建經濟發展十佳縣”,并躋身“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
賡續紅色傳統,大興調研之風
距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不遠處,一座蘇式建筑巍然屹立,這便是著名的光榮亭。亭前,一眾參觀者正聆聽講解員講述才溪革命光榮史。耀眼的陽光把毛澤東親筆提寫的“光榮亭”三個字映得熠熠生輝。歷史和現實在這里交匯。
1934年1月,毛澤東在三次才溪鄉調研的基礎上寫下了中國革命史上極具影響力的調查報告——《才溪鄉調查》。這一報告全面總結了才溪鄉蘇維埃建設的事跡和經驗,用鐵的事實回答了在革命戰爭環境下,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是必要的、可能的這一重要問題,進一步闡明了“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偉大真理,初步形成了蘇區建設中的民主建設思想,并作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
調研之風,越來越有力。以紀念毛澤東才溪鄉調查85周年為契機,今年1月,上杭縣成立了鄉村振興發展調研工作組,從縣直有關單位和鄉鎮抽調30名領導干部,組成基本情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六個調研小組,深入才溪鎮走村入戶開展調查研究。
“我們從下鄉入戶到調查報告完成,前后歷時三個月。”上杭農業局副局長、調研組副組長闕師坤介紹說,通過集中座談、入戶走訪、問卷調查、實地查看等多種方式,調研組對才溪鎮14個建制村167個村民小組和鎮直單位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了解,發放和收回村級基本情況調查表34份、農戶調查樣本260份、專項調查表185份、調查問卷2359份,召開各類座談會45場次,入戶走訪189戶,記錄了約13萬字的調查筆記,摸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方法路徑。
“十幾年來,我主要在機關從事行政事務,調研是一次鍛煉,也是一次自我再造。”闕師坤說,和自己經歷相似的干部在調研組中還有不少,“此次調研時刻提醒我們,在基層問題中提煉出的解決辦法,才能獲得群眾的認可”。
在才溪鎮干部雷喜春看來,縣里來的調研組帶來了豐富的理論知識,有力地指導了基層工作,“最重要的是,還把良好的作風吹進了基層”。
有了調查,就有了發言權。上杭縣委、縣政府在此次才溪調查的基礎上,出臺了鄉村振興二十條等一系列政策,才溪鎮由此制定了鄉村振興的實施細則。上杭縣委書記傅藏榮表示,作為老區蘇區、紅色圣地,上杭理應牢記使命和囑托,大力弘揚優良作風,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緊抓經濟建設,推動鄉村振興
翻開《才溪鄉調查》,可以找到毛澤東當年在調研中最關心的問題便是“經濟生活”,這也是文中篇幅最長的部分。在當年艱苦卓絕的革命環境下,尚能找到農村革命根據地進行經濟建設的必要性。而今改革開放40年后,這里的經濟社會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初期,才溪人民傳承紅軍敢拼敢闖、排除萬難、百折不撓的優良傳統,以“三千榔頭八千斧”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氣魄,勇闖深圳特區和廣州等大都市。深圳的“錦繡中華”“世界之窗”、當初廣東省最高的東莞彩印廠水塔等均為才溪人承建。此外,借助臍橙種植等特色產業,才溪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才溪鎮先后獲得國家級生態鄉鎮、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全國重點鎮等稱號。去年,才溪鎮財政收入1900多萬元,是1977年的170多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是1977年的107倍。
放眼上杭,在以才溪人為主的“建筑大軍”的推動下,上杭“中國建筑之鄉”的金字招牌愈擦愈亮。近年來,上杭建筑業通過產業升級,持續健康發展,已成為區域性行業龍頭。
產業越重要,調研越關鍵。為更好地扶持建筑產業發展,促進企業做強做大,上杭高度重視對政策的研判和制定。自2013年以來,上杭對建筑企業扶持鼓勵的政策逐年更新,為企業及時送上“定心丸”。“建筑市場波動變化大,我們一直根據建筑企業的需要調整方向。”上杭縣住建局副局長張軍說。
“我們遇到困難,就找政府解決。他們需要調研,也找我們了解。”聯泰集團副總經理謝永芹在上杭經營多年,對此深有體會。
今年3月中旬,上杭還邀請本地18家建筑企業,組織召開了建筑產業發展狀況座談會,全面了解各家企業的生產規模、企業資質、用工情況等,在此基礎上開出“藥方”,推動建筑業成為上杭“兩個千億”主導產業之一。
在經濟領域,一枝獨放不是春。調研組在全面走訪、仔細分析后,得出了才溪鎮發展必須“立足建筑業,發展旅游業,帶動農業”的結論。
在王新泉的家庭農場,黃澄澄的顏色點綴在綠野之間,臍橙個大果圓,長勢喜人。“我家的臍橙最高可以賣到15元一斤,比市場價高出一倍以上!”王新泉自豪地說,2015年,他培育的“王宮牌”臍橙被評為福建省優質果品。在品牌效應帶動下,他的臍橙行銷全省,常常供不應求。
“才溪種植臍橙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也曾遇到過病蟲害等問題。通過我們的調查摸排,發現果樹品種老化,抵抗力降低,因此開始推動果樹的更新迭代。”才溪鎮農技站站長吳永華介紹說。
王新泉除了種植臍橙,還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完成了基礎設施改造,辦起了農家樂。“在節假日高峰期,擺出20張大圓桌都不夠用。”王新泉說。
近年來,才溪鎮大力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扶持發展藍莓、葡萄、臍橙等觀光采摘農業,積極培育集紅色文化教育、觀光休閑采摘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旅游路線。此外,還新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宣傳文化中心、紀念碑公園、溪流濱水景觀、紅軍公田四季田園觀光農業等;開展河道整治,出臺一系列生態管護機制;對9家海峽客家鄉村旅游示范戶進行特色風格改造。今年上半年,才溪接待游客9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630多萬元。
全面轉變作風,走好群眾路線
走在才溪鎮下才村整潔平坦的路上,兩旁美景入畫來,時刻感受到由表及里的新氣象。
誰能想到,下才村也曾是一個后進村。四面環山、人多地少的地理環境先天不足,加之建房凌亂無序,道路狹小彎曲,發展空間有限,人居環境窘迫,家家有“空心房”,面積達2.36萬平方米,“有新房沒新村”問題突出。
今年7月4日,下才村“空心房”拆除“百日會戰”正式打響,在短短三個月時間里,累計簽訂拆除協議259戶面積1.8921萬平方米,拆除面積1.8606萬平方米,發放“以獎代補”資金190余萬元,村容村貌變化巨大。
“發揚蘇區干部好作風,推進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工作。”才溪鎮鎮長陳天旺表示,鎮、村干部逐戶走訪,摸清基本信息,留存房屋影像資料,逐棟建冊歸檔,建立臺賬。“工作效率明顯提高,群眾糾紛幾乎不見了!”陳天旺說。
“每敲開一扇房門,也是敲開一扇群眾的心門。”闕師坤說,這次調查組的工作經歷,增加了不少基層體會。
把干部往一線引導,上杭有何妙招?近年來,上杭建立健全“一線考察干部”工作機制,以實際工作成效評價干部,在征地拆遷、項目落地、生態環保、脫貧攻堅等急難險重任務一線培養鍛煉干部、考察使用干部,通過收集“責任清單”、掌握“問題清單”以及核實“成績清單”等方式,全面考察一線干部工作表現和工作成效,建立一線干部的實績檔案。并將考察結果作為干部培養、使用和獎勵、懲處的重要依據。
今年,上杭還出臺了《關于開展組織工作“調查研究年”活動的工作方案》,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調查研究,做到“五個一遍”,開展八個課題調研。
“我們通過一線考核干部,用問題導向的方式,把調查研究與中心工作緊密結合,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上杭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徐峰告訴記者。
嶄新的時代風起云涌,良好的作風從未中斷。“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這首膾炙人口的客家山歌穿越80多年風雨,從歷史唱到了現實——
8月10日,龍巖市全面啟動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大督查大落實”工作,聚焦趕超發展任務、項目落地攻堅戰役、脫貧攻堅戰役、生態環保攻堅戰役、防范社會風險等五個方面重點工作,推動干部“把實績寫在大地上,把項目落在坐標上”。
11月20日,龍巖市機關作風整治工作動員視頻會召開,按照省上關于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優良傳統作風相關要求,全面部署全市機關作風整治工作。全市機關、縣鄉兩級也迅速行動,馬上部署。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毛澤東在《才溪鄉調查》中如此寫道。如今,群眾同樣成為各項中心工作的主角。閩西廣大黨員干部把身子“沉下去”,把問題“提上來”,讓調查研究之風吹遍閩西。
1930年6月、1932年6月和1933年11月,毛澤東三次來到上杭才溪進行了廣泛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并作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
時序輪替中,不變的是調查研究的偉大精神,廣大黨員干部始終把“堅持群眾路線”這一制勝法寶緊握手中。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不能丟。在采訪過程中,一位領導干部告訴筆者,當地制定的某項惠農政策原本以戶為考察單位,結果到基層實地調研后發現“村民蹦起來也夠不著”,馬上作出調整,改為以村為單位,讓政策的紅利惠及更多群眾。80多年前,毛澤東三次到才溪鄉調查時,以“小學生”的態度虛心向群眾請教,真正做到了深入群眾,展示了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的本色。基層干部只有在聯系群眾上下真功夫,真心實意以群眾為師,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傾聽群眾的真心話,才能真正體察疾苦,掌握實際情況,避免調研流于形式,確保必要的深度,觸及群眾難點熱點,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
調查研究要與轉作風緊密結合。作風不過關,就容易脫離群眾。采訪中,還有一位效能辦干部表示,過去一些干部下基層前習慣“事先通知”“蜻蜓點水”式調研,把進村入戶當成了“走秀場”,調研也就失去意義。如今,在作風整治的背景下,情況有了明顯好轉。調研的“真作為”或“假把式”,群眾都看在眼里。踏踏實實干事才能贏得群眾的真心點贊。轉作風對于興調研的重大意義,必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愈加顯現。
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在今天仍有重要價值。在11月30日紀念毛澤東才溪鄉調查85周年理論研討會上,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表示,毛澤東才溪鄉調查中蘊含了黨性修養精神、實事求是精神、群眾路線精神、執政為民精神、精準扶貧精神。雖然毛澤東才溪鄉調查已成為歷史,但它所蘊含的五大革命精神,卻不會過時。
《才溪鄉調查》是部獨具特色的教科書。歷史使命越光榮,奮斗目標越宏偉。不僅要懂得從歷史中學習調查研究的精神內涵,更要把握新時代賦予調研精神的新內涵,讓這面旗幟永遠飄揚。(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