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偉鋒仔細查看橘柚生長情況。劉永良 攝 轉型打頭陣:“小江怎么種,我們就怎么種” 務田村規劃了更長遠的未來。王文達告訴記者,現在“六月紅”的銷路是不用愁,但全村的蜜柚年產數百萬公斤,同質化發展比較嚴重,下游銷售渠道還攥在人家手里,“不搞出差異化不行”。 轉產試錯成本不低。果農猶豫不決,不知往哪里轉。 關鍵時候,還是村“兩委”的黨員干部挺身而出,領著村里年輕的種植能手,到三明、南平柚子生產基地學習考察,最后決定引進橘柚。 “我們主要考慮到相近的氣候、土壤等條件,橘柚基本上是最好的選擇。”江偉鋒大學畢業后就回到村里,是有名的種植能手,也是考察團里最年輕的成員。2016年,江偉鋒率先訂購了300株橘柚樹苗。從清理土地到栽苗施肥,他反復學習請教。 看著樹苗越長越好,江偉鋒的信心也越來越足。但說起成批改種橘柚,大家還是舉棋不定。 王文達做起村民工作:“小江是大學畢業生,又是種植能手。他怎么種,我們就怎么種!” 他也找江偉鋒談心。王文達說:“共產黨員比一般群眾在基層更有威望,說話更有人聽。把小江這些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可以將農村致富能手的實踐經歷作示范引領。在基層黨建方面,還可以變被動吸收為主動培養。” 2018年,江偉鋒通過黨組織考察,成為一名正式黨員。同時,他種下的第一批橘柚迎來了初次掛果。最近,江偉鋒上山修剪果樹時,常常會碰到前來詢問訂苗的果農。 “作為黨員,我個人轉產成功了,理應領著鄉親共奔小康。” 江偉鋒捧著一顆橘柚說,“小小的一顆果實也凝聚著集體探索的智慧,我要把個人的經驗轉化為致富的成果。” 近兩年,永定區通過建立致富能手數據庫,根據性別、學歷、年齡等條件設立一級臺賬,再根據政治、紀律、能力、品德、作風等條件設立二級臺賬,對致富能手分層次、批次進行推薦,形成梯隊式發展。截至2018年底,已挑選出340名確定為培養對象。 目前,這340名致富能手主動結對貧困戶460戶,帶動發展蜜柚、臺灣水果等30余個產業,實現年產值達2.7億元,助力315戶實現脫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