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一中師生共同研究適應性考試考題。福建日報記者莊嚴 通訊員 顏晨曦 羅姮 曾程 攝 精準復習成為備考思路 據了解,本次適應性考試成績即將發布。那么,余下時間如何高效率地備戰? 霞浦六中副校長曹家輝說,學校正一方面以考試情況為依據調整復習進度,銜接考試內容,做到精準復習;另一方面按照學生學情,制定針對性訓練方案。該校考生王鋒說,這次適應性考試考了外國小說中出現的文化常識,促使他及時調整學習計劃。 福州三中校長陳煒認為,“新高考”是促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契機。他介紹說,福州三中高三復習備考工作以“新高考”課程評價體系“一核、四層、四翼”為導向,指導教研組吃透課標,緊抓學科素養,依托大數據教學輔助系統,實行精準教學,關注復習效率和質量;推動各學科抓好必選科目這一重點,優化復習路徑,關注選科組合這一焦點,調整備考思路,助力學生減負增效提分。 新學期開始后,該校指導學生重新制定復習備考預案,挖掘學生成長的“增長點”,發揮適應性考試“仿真高考”的功能,引導學生不斷調適心態,訓練考試技巧。 陳煒還提出,面對高強度的高三復習生活,學校要構建以家委會為主渠道的家校互動常態化平臺,發揮各方資源優勢,保持家校同步,搭建家校互動“榕蔭橋”,形成合力,營造相互信任、積極向上的迎考氛圍。 名師評點 避免猜題押題注重學以致用 東南網3月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本次適應性考試是2021年“新高考”的全真模擬,也是高考綜合改革的實戰演練。考試透露出哪些信息,對今年高考有何啟示?記者專訪了廈門雙十中學副校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數學特級教師、省優秀教師、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李海北。 記者:李老師,今年是福建省首次實行“新高考”適應性考試,您能詳細介紹一下這次考試在試題設置方面的變化嗎? 李海北:一是試題實現了高考由單純的考試評價向立德樹人重要載體和素質教育關鍵環節的轉變,落實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理念,體現了“以考育人”的功能。 例如,語文作文題圍繞“抗美援朝戰爭”主題,通過主題征文活動,讓學生表達自己對“銘記歷史,迎接挑戰”的所感所思,厚植家國情懷,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彰顯立德樹人。思想政治第17題“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18題中美兩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對比、第19題中國探月工程的重大成果,都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歷史第10題通過“百團大戰”表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是抗日的中流砥柱以及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壯大。 二是試題體現了“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命題立意,出現了不少形式和情境新穎的試題,避免了靠“題海戰術”就能取得高分。 例如,數學第20題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各種彎曲空間的運用為背景,證明多面體的總曲率為常數,是一道被網絡熱議的立體幾何試題。該題無論是內容還是載體,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新”,在各種復習資料中沒有出現過類似的題型,但該題并不是“難”,考查的仍然是邏輯思維、運算求解、空間想象等數學關鍵能力。 物理第12題考查了學生對電路的分析及應用能力,情景創新,不拘泥于教材。化學第12題改變以往以物質制備、含量測定的實驗題考查方式,命制成探究性實驗題型,都很好體現了學科素養的考查。 三是試題重視將學科內容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社會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英語聽力材料中的廚房購物、餐館點餐、租房、裝修房子等問題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將勞動教育融入了試題。 生物第17題“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考查了砷對土壤的污染及治理污染的植被類型選擇,直面社會熱點問題。地理第19題通過研學旅游考查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記者:根據您剛才的講解,針對命題的變化,您能否為課堂教學提供一些建議? 李海北:高考已不再制定考試大綱,命題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命題可以發揮的空間更為廣闊。要避免猜題押題,也不要認為適應性考試出現過的新題型今后高考一定會再考,更不要為深挖新題型的背景而刻意補充教學內容。 我認為,回歸課標教材,一是更多關注學科本質、通性通法,以不變應萬變;二是有不少試題取材于課標教材,如得分率很低的數學第17(2)題,其與人教A版教材《必修五》的復習參考題基本是一致的。 教材基本是按照知識的發展脈絡編排,各知識之間相對獨立。在復習教學中,要注重知識的系統性、整體性和結構性,以適應高考命題對綜合性的要求。 例如,數學的函數部分,教材是將一般函數的圖象與性質、冪指對三角等特殊函數的圖象與性質、應用導數研究函數的圖象與性質分別安排在高一、高二教學,復習時可以以函數的圖象與性質為主線,將教材內容有機整合,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函數知識體系。 記者:適應性考試后,學生們復習備考時應注意哪些方面? 李海北:一方面是提升能力,規范表達。學生需要更全面地整合所學知識,構筑嚴密的知識架構,把知識網絡化、系統化,同時也要注意每一個知識點教材語言的規范表達。 另一方面是關注時事,注重情境。在“無情境不教學;無情境不命題”的大環境下,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懷身邊人、關心家國事,提升學生的綜合知識素養,并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推理能力,尤其是舊知識在新情境下的運用和新的考查角度,學以致用尤為重要。 比如,如果學生平時關注時事和新聞,把握好時代脈搏,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2020年是抗美援朝七十周年這一重大歷史節點一定會敏感,在平時備考中一定會積累比較充分的作文素材,寫“銘記歷史,迎接挑戰”這個作文題就會更有感觸,也會寫得更有深度。 此外,本次適應性考試時量與題量都有明顯的變化,仿真限時訓練可讓學生更為精準地安排答題時間,提高答題效率,避免學生因題量過大、時間過長出現學科混淆交叉影響,減少失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