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十番音樂表演 張永輝 攝
東南網龍巖6月13日訊(記者 闕小琴 李凌生 通訊員 溫連光 王發祥)5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龍巖市永定區的“萬應茶制作技藝”入選。永定“萬應茶制作技藝”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下又被列入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這為永定萬應茶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龍巖有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25項,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7人?!饼垘r市文廣新局藝術社文科科長張永輝說。近年來,龍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對優秀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力度,使龍巖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讓龍巖非遺煥發出新活力。
建好展館,全面展示非遺
“爸爸我長胡子了”“我也長胡子了”……6月9日,市民華云星帶著女兒在市級非遺“虎崗做面擺”展演點上體驗如何做面擺?!敖裉觳胖肋@是非遺項目,可以親自動手體驗,我女兒很喜歡,希望這樣的場所能夠多一些,這樣的活動多辦一些?!比A云星說。
6月9日,是我國第13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位于龍巖市新羅區曹溪街道石粉村準星樓的龍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開館,展館利用實物、圖文、聲光電多媒體技術手段等方式,全方位展示了龍巖境內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0余項。
走進展示館,記者看見龍巖四中的學生曾欣婷時而駐足觀看,時而拿著手機不停換著角度拍攝?!拔蚁矚g畫畫,跟這方面相關的東西我都比較關注,遇到喜歡的就拍下來留著以后慢慢看。”曾欣婷說,非遺展示館讓她長了不少見識,豐富了課外知識。
“我們希望通過非遺項目展示展演、非遺傳承人現場技藝流程展演及群眾互動體驗等形式,傳承歷史文脈,留住文化記憶,努力實現文化血脈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饼垘r市文廣新局局長王汝彬說道。
“轉向的時候轉動剪子,不是轉剪刀,這樣一點點剪……”在客家剪紙技藝展演點,長汀縣客家剪紙協會會長劉白被一撥又一撥前來求學的市民“圍觀”。與平常的剪紙不一樣,劉白給現場市民提供的都是已經處理過的剪紙,市民只要拿起剪刀就能夠剪出一幅作品?!皩τ诤⒆雍统醮谓佑|的人,我們講究寓教于樂,讓他們先學會剪,培養他們的興趣,樹立他們的信心,最終再讓他們慢慢融入其中。”劉白解釋道。
“新時代、新傳承,我們將結合非遺資源,嘗試研發非遺相關的產品,力求宣傳好、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龍巖市優秀傳統文化?!饼垘r文旅集團黨委書記吳永榮說。

木偶表演《過關》 張永輝 攝
多措并舉,構建保護矩陣
近日,經過嚴格遴選審核,新羅區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龍巖斜背茶傳統制作技藝、龍巖山歌戲、萬安風鴨制作技藝等19個項目入選。
6月7日,龍巖市文廣新局公示了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推薦項目名錄180項,涵蓋了上杭族譜文化、汀州客家童謠、永定客家家訓文化等項目。
“2009年以來,龍巖市全面開展了非遺普查,對全市134個鄉鎮近2000個村非遺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以及傳承人進行全方位普查,共收集非遺線索115852條、各類非遺項目36295個?!睆堄垒x介紹說,為了更全面掌握全市非遺概況,各縣(市、區)還以鄉鎮為單位結集出版了142本非遺普查成果集,內容涵蓋民間文學、音樂、舞蹈、雜技、戲劇、民俗等各個方面。當下,龍巖市已經建立了國家、省、市、縣、鄉鎮五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2017年6月,由龍巖市文廣新局組織編撰的《閩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全》彩頁精裝出版,全書約70萬字,將龍巖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技藝流程以及活動方式,進行詳細記錄、精彩解讀、全面展示。據統計,近年來全市編輯出版各類非遺類正式出版物共105冊,搜集整理各類非遺資料149冊,搶救各類非遺影像資料121碟。
與此同時,龍巖還通過抓示范帶動、建立展示區、設立傳習點等措施,推動非遺的整體性保護和傳承發展。記者從龍巖市文廣新局了解到,全市共建立了長汀汀州古城區客家山歌、連城羅坊走古事、上杭白砂客家木偶、永定下洋中川客家民俗等20個整體性保護示范點,永定湖坑、連城培田和長汀古城區三處文化遺產展示區以及63個傳習中心。“全市由民間自籌資金建設的各種非遺展館(廳)、非遺傳習中心也達到了20多處,成為我市傳承保護非遺的一支重要力量?!睆堄垒x說道。

漢劇進校園中,孩子們比對上了妝的漢劇演員畫臉譜。鐘文鋒 攝
立足傳承,擴大保護陣容
非遺保護當從娃娃抓起。5月16日,武平縣首批非遺傳承教育示范基地授牌儀式舉行,武平縣第二實驗幼兒園、第二附小、中山中心學校和萬安中心學校等4所學校成為該縣首批非遺傳承教育示范基地。“非遺是我們客家文化的結晶,非遺傳承教育進校園不但豐富了教學課程,也增強了師生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意識,將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弘揚。”武平縣文體廣新局局長舒健說。
推進非遺進校園、進課堂,讓孩子們在近距離接觸非遺、了解非遺,是龍巖市擴大非遺保護隊伍、傳承非遺文化、延續非遺血脈的一項重要舉措。
龍巖市省級非遺項目“連城拳”,在當地政府支持及有關單位的推動下,被列入全民健身活動重要項目。與此同時,實施連城傳統拳進學校計劃,作為中小學生體育活動的重要內容。目前連城各學?;緦崿F連城拳進課堂,成為學校課間操活動的特色亮點。
2016年以來,龍巖市漢劇傳習中心組織專業人員在龍巖市松濤小學開設特色課程,向同學們講解漢劇中的行當,展示漢劇表演中的身段、指掌拳、水袖、刀槍等武功,開展豐富多彩的“閩西漢劇”興趣小組活動,廣受學生歡迎。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5所中小學校開設了非遺課,每年開展活動達300多場(次)。
龍巖市博物館還積極探索非遺展示傳承基地建設,創造性地以“讓孩子從手機里走出來”為主題,在館內設立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土樓營造技藝體驗區、國家級非遺項目雕版印刷體驗區互動項目等十多個項目,吸引了60多萬人次到館參觀體驗。

姑田游大龍 沈文生 攝
???直擊短板,直面保護問題
一些非遺代表性項目難以適應現代生活,傳承空間萎縮,傳承條件困難,面臨消亡的危險;個別門類的項目與現代生活逐漸脫離,后繼乏人,受眾急劇減少;部分傳統手工生產被機械化生產所替代,致使非遺的核心要素無法得到有效傳承……受現代化、城鎮化浪潮的沖擊,以及經濟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巨大改變,當下,龍巖非遺的保護傳承依然面臨巨大的挑戰。
以流傳于長汀縣童坊鎮“長汀刻紙龍燈”為例。據傳清康熙年間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將泉州剪紙藝術、花燈藝術融合在當地龍燈上,形成了集龍圖騰文化、刻(鑿)紙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種文化于一身的“刻紙龍燈”。2011年,“長汀刻紙龍燈”被列入第四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彭慕財老人是這個非遺保護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從事“刻紙龍燈”的制作50年。關于傳承的問題,他坦言:“有很多人慕名來找我,要拜我為師,但是很少人能夠耐著性子學下去?,F在我老了,只能讓我兒子來學?!?/p>
如何破解這些保護難題? “農村是絕大部分非遺保護項目的基地,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農村正逐步空心化,這成為了推進保護的難點、關鍵點。”龍巖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何志溪從事民間文藝60余年,是龍巖市非遺保護的推動者、經歷者。他認為破解非遺傳承的關鍵一環就是要深入農村,回到群眾中間,做好調研,認真總結?!皩⒈Wo好的經驗總結出來進行推廣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p>
在何志溪看來,加強非遺保護還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文特色。“這是我們推進非遺保護的一個薄弱點,尤其在報送申報材料方面,沒辦法彰顯我們的非遺特色。”根據龍巖市非遺普查的結果,全市有各類非遺項目36295個,但是龍巖市擁有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只有8項、省級只有32項。
此外,還應對非遺保護的管理體制進行調整,最好是能夠成立專門的非遺管理機構。? |